首頁>健康>

痛風又稱“高尿酸血癥”,是一種因嘌呤代謝紊亂、尿酸排洩障礙,使血尿酸增高的一組異質性疾病,也屬於關節炎(代謝性關節炎)的一種。患者多於30~40歲以後發病,男性多於女性,但因特異酶缺陷者可在青少年發病。痛風一般間歇性發作,主要表現為拇趾、踝及指關節等部位紅腫,且伴隨針刺、刀割般的銳性疼痛,多數患者還會伴發高燒。

痛風可分為原發性痛風和繼發性痛風,原發性痛風因素為尿酸排洩減少、尿酸生成增多;繼發性痛風由於腎臟疾病致尿酸排洩減少、骨髓增生性疾病致尿酸生成增多,或藥物抑制尿酸排洩等。

痛風防治目的:1.控制高尿酸血癥,預防尿酸鹽沉積;2.迅速終止急性關節炎的發作;3.防止尿酸結石形成和腎功能損害。

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控制飲食,減少食用高嘌呤食物(動物內臟、海鮮、啤酒、高碳酸飲料等);多飲水以增加尿酸的排洩;不使用抑制尿酸排洩的藥物(噻嗪類利尿藥);適當運動防止肥胖。

2.急性發作期:發作時間通常是下半夜,因疼痛而清醒。主要表現為腳踝關節或腳趾,手臂、手指關節處疼痛、紅腫,疼痛較劇烈。顯微鏡觀察患處組織可見松針狀尿酸鹽沉澱。發病期的血尿酸由於已經生成沉澱,所以尿酸值比平時最高值低。

治療:秋水仙鹼(急性期首選)、吲哚美辛(抗炎止痛)等。

3.慢性期:該階段主要表現是存在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尿酸結石和痛風性腎炎及併發症。此時稍不注意飲食痛風即發作,隨著時間的延長痛風石逐步變大。

治療:排尿酸(苯溴馬隆、丙磺舒、苯磺唑酮);抑制尿酸生成(別嘌醇)等。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

痛風,中醫歸屬“痺證”、“歷節”等範疇。中醫認為外邪侵襲、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是主要病因。如感受溼熱之邪,或寒溼之邪化熱,閉阻經絡關節而致病。脾胃虛弱,則運化失司,溼濁內生,日久化熱,流注經脈為病。長期恣食膏粱厚味,損傷脾胃,脾虛生溼化熱,溼熱之邪痺阻脈絡則為病。

中醫治療

急性期治療以祛邪為主,用清熱利溼,祛風除溼等法。

慢性期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用補益肝腎,健脾益氣等法。

辯證分型

1.溼熱痺阻:症見關節紅腫熱痛,病勢較急,區域性灼熱,得涼則舒。伴發熱,口渴,心煩,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或膩,脈象滑數或弦數。 證候分析:由於溼邪入裡化熱,或素體陽升,內有蘊熱,溼熱交蒸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清熱利溼,通絡止痛。方選四妙白虎東加減,藥用蒼朮、黃柏、知母、生石膏、金銀花、連翹、木瓜、地龍、薏苡仁、老鸛草、川牛膝、威靈仙等。

2.風寒溼痺:症見關節腫痛,屈伸不利,或見區域性皮下結節、痛風石。伴關節喜溫,肢體重著,麻木不仁,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緊或濡緩。 證候分析:由於正氣不足,風寒溼邪乘虛侵入,阻滯經絡,痺阻不通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祛風散寒,除溼通絡。方選桂枝烏頭東加減,藥用桂枝、白芍、生薑、黃芪、制川烏、麻黃、防己、當歸、川芎、羌活、蒼朮、防風等。

3.痰瘀阻滯:症見關節腫痛,反覆發作,時輕時重,區域性硬節,或見痛風石。伴關節畸形,屈伸不利,區域性皮色暗紅,體虛乏力,面色青暗。舌質絳紅有瘀點,苔白或黃,脈象沉滑或細澀。 證候分析:由於久病體弱,痺阻經絡,氣血不通,痰瘀交結於關節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化痰散結,活血通絡。方選二陳桃紅飲加減,藥用陳皮、半夏、茯苓、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秦艽、炮山甲、天南星、伸筋草等。

4.脾腎陽虛:症見關節腫痛持續,肢體及面部浮腫。伴氣短乏力,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納呆嘔惡,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苔薄白,脈象沉緩或沉細。 證候分析:由於素體陽虛,外邪侵入,遷延不愈,損傷脾腎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健脾益腎,溫陽散寒。方選附子理中東加減,藥用制附子、肉桂、白朮、黨蔘、茯苓、黃芪、杜仲、補骨脂、仙靈脾、肉蓯蓉、骨碎補、金毛狗脊等。

5.肝腎陰虛:症見關節疼痛,反覆發作,日久不愈,時輕時重,或關節變形,可見結節,屈伸不利。伴腰膝痠軟,耳鳴口乾,肌膚麻木不仁,神疲乏力,面色潮紅。舌質乾紅,苔薄黃燥,脈弦細或細數。 證候分析:由於久病傷津,陰液匱乏,不能滋養肝腎,邪居筋骨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補肝益腎,祛風除溼。方選獨活寄生東加減,藥用獨活、桑寄生、白芍、熟地、杜仲、牛膝、龜版、鱉甲、菟絲子、女貞子、伸筋草等。

【注意事項】:痛風治療還是需要調理為主,西藥治療痛風,目前只能緩解病情,不能治本,並且長期服用西藥會對人體肝、腎產生毒副作用。醫學界更推崇中醫治療,中醫治療痛風的優勢在於綜合治療,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選擇所需要的治療方法。中醫除內治外,還包括中藥外敷、鍼灸、火針、放血療法、按摩、烤電等。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如何避免病毒通過幼兒手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