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到雨水節氣,春的氣息越來越近。從五運六氣來說,六氣的運動,四節為一氣。厥陰風木是一年氣的起點,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屬初之氣。初氣之時,大氣由寒而溫。地下水中所封藏經秋收來的陽熱,動而上升。此陽熱與水化合,是為木氣。木氣者,一年之陽根也。大寒節氣,當陰極之時,故稱厥陰。厥者,極也。木氣主動,動而不通,則成風。故稱風木。此季節容易出現與厥陰心包、肝二經的相關疾病,如:
(一)寒熱錯雜證
寒熱錯雜證乃由正邪交爭,陰陽失調,形成上熱下寒、胃熱腸寒的證候。[證候] 口渴飲水不止,氣上衝心,胸中熱痛,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四肢厥冷,下利嘔吐。(二)厥熱勝復證厥熱勝復證為厥陰病發展過程中陰陽消長的外在表現。[證候] 四肢厥冷與全身發熱交替而作。[分析] 本證乃由邪正相搏,正邪之間的進退表現出的陰陽交爭之證候。陰氣盛,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厥冷時多,發熱時少,為陽消陰長,其病為進;先發熱而後厥冷者,病重。邪正相搏、厥熱往來代表病之進退,故臨床上常以厥、熱的時間長短,以及厥、熱的多少,作為預測疾病病情轉歸和判斷預後的勺依據。厥退而其熱不止,此為陽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肝臟陽微,不能四達,故脈促肢冷。)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肝臟俱寒,胃陽亦敗,陽微陰逆,現證如此。)
我們談到春天,必然離不開冬天,這是因為四季本來是相關聯的,一個季節的變化可以影響到其它三季的氣候,這源於中醫的五行相生相剋思想。“母病及子”,“水生木”,“精血同源”,“肝腎同源”,中醫裡這些術語能很好的反應冬季與春季(腎與肝,精與血)的關係。
腎為北方,性寒而主封藏。要注意的是,腎性寒是與北方對應,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氣機收引後體溫下降,故寒,而不是說腎就是寒氣。而如有外寒內寒等入侵人體,仍然會使腎氣受損。同時,因寒性收引,與腎收引的特性相似,故寒性入體,更易傷腎氣。腎氣受損使腎主封藏的能力受損。人體內在陽氣當藏不藏,當收不收,氣機不能有條不紊流行,到了春天,隨著春木升發之氣的激發,紊亂的氣機易化熱而成春溫。這就是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進入初春,我能怎麼調養身體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溫腎護陽
避風寒直接傷人,“春捂秋凍”,初春時節“春寒料峭”,不要過早減衣,不要過早的大量運動,慎房勞。腎水不寒,則春木易生。
2
脾胃
春天是各種傳染病高發季節,“瘟”症,歷代認為從口鼻而入。預防上重點在於飲食和呼吸系統防護,口鼻通肺胃。大家在飲食上一定要注意調節。
肺主降,調百脈,暢氣機。其功能有賴於脾氣上升和胃氣下降的幫助。胃氣脹滿必然引起肺失肅降,胸部脹滿。如果胃溼、熱、積太重,對肺的影響是很大的。就較容易患上呼吸道傳染病。
無論如何把握好入口關。胃清爽了,肺才清爽。
脾和胃是所有歷代醫家的重點關注點。
3
調暢情志
《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除了要自我調節情緒外,我們對家人,孩子,對物,要有舍予、獎賞、鼓勵的心態,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反饋到自身,使身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