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通俗的說法就是血液執行的脈絡。從字面就可以看出,包含血和脈兩部分
血是循行於脈中而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素問·調經論》中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而脈是血液執行的管道,血液在脈中循行於全身,所以又將脈稱為“血府”。這裡的脈和十二經脈的概念不同,這裡的脈多指現在我們所說的“血管”。內經還將脈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臟器——“奇恆之腑”。《素問·五臟別論》中記載:“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
脈起著約束血液執行的作用,血液循脈執行周身,內至臟腑,外達肢節,周而復始。如果由於某種原因,血液在脈中執行遲緩澀滯,停積不行則成瘀血。比如外傷等原因引起的出血,導致血液不在脈中執行而逸出脈外,則稱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若不能及時排出或消散,留在體內就會變為瘀血,瘀血阻滯經絡,疾病隨之而來。
老年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其實就是血脈系統出了問題,我們首先要能清楚血脈系統的執行原理才能指導臨床,運用中醫理論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血的生成
首先要知道血是如何生成的呢?中醫學認為,其實血是由水谷精微和腎精化生的。
水谷之精化血。《靈樞·決氣》指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即是說明中焦脾胃受納運化飲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質,即所謂“汁”,其中包含營氣和津液,二者進入脈中,變化而成紅色的血液。因此,由水谷之精化生的營氣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也是血液的主要構成成分。
腎精化血。《諸病源候論·虛勞精血出候》說:”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由於精與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轉化的關係,因而腎精充足,則可化為肝血以充實血液。如《張氏醫通·諸血門》說:“精不洩,歸精於肝而化清血。”
血的功能
血存在於人體都有哪些作用和功能呢?主要概括味兩個方面,即濡養和化神兩個方面。
(一)濡養作用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體所需的豐富的營養物質,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濡養和滋潤作用。《難經-二十二難》提出“血主濡之”。《素問·五藏生成》也提出:“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全身各個部分的生理機能無一不是在血液的濡養作用下才得以正常發揮的。
血的濡養作用,較明顯地反映在面色、肌肉、面板、毛髮、感覺和運動等方面。血量充盈,濡養功能正常,則面色紅潤,肌肉壯實,面板和毛髮潤澤,感覺靈敏,運動自如。如若血量虧少,濡養功能減弱,則可能出現面色萎黃,肌肉瘦削,肌膚乾澀,毛髮不榮,肢體麻木或運動無力失靈等。
(二)化神作用
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平人絕谷》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說明人體的精神活動必須得到血液的營養,只有物質基礎的充盛,才能產生充沛而舒暢的精神活動。
若人體血氣充盛,則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思維敏捷。反之,在諸多因素影響下,出現血液虧耗,血行異常時,都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憊、健忘、失眠、多夢、煩躁、驚悸,甚至神志恍惚、譫妄、昏迷等。
總之,血液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景嶽全書·血證》說:“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行,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骸表裡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這是對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較全面概括。
血的執行
血屬陰而主靜,血液運行於脈道之中,迴圈不已,流佈全身,才能保證其營養全身生理功能的發揮。血液的正常執行受著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多個臟腑機能共同作用的結果。
影響血液執行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血的執行需要氣的推動作用。《醫學正傳·氣血》中說:“血非氣不運。”血液的正常執行需要氣的推動與寧靜作用的協調、溫煦與涼潤作用的平衡。若氣中陽氣部分的推動、溫煦作用減弱,而陰氣部分的寧靜、涼潤作用偏強,則可見血運遲緩、四肢發涼;若陰氣部分的寧靜、涼潤作用太弱,而陽氣的推動、溫煦作用偏亢,則可見血液的流動過速,脈流薄疾。因此,氣中的陰陽兩部分的協調平衡,方可促使血液執行不息,並保持一定的速度。
血的執行還需要氣的固攝作用。清·沈明宗《金匱要略編注·下血》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因此,氣能統攝血行脈中。
血的執行還需要脈道的完好無損與通暢無阻。血行脈中,脈為“血府”。《靈樞·決氣》稱脈管具有“壅遏營氣,令無所避”的功能。
血的執行還與血液的清濁及黏稠狀態相關。若血液中痰濁糟粕較多,或血液黏稠,可致血行不暢而瘀滯。西醫學所說的高血脂症,動脈粥樣硬化等就是因為血液黏稠導致的疾病。
此外,尚需考慮病邪對血液執行的影響。陽邪侵入,或內生火熱,可發生陽熱亢盛的病理變化,陽盛則推動血行力量太過,血液妄行,易致血逸出脈外而出血。陰邪侵襲,或寒從中生,也可發生陰寒偏盛的病理變化,陰盛則脈道澀滯不利,易使血行緩慢,甚至出現瘀血。
五臟與血
心主血脈,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中執行全身。心氣的充足,心陰的寧靜、涼潤與心陽的推動、溫煦作用的協調,在血液循行中起著主導作用。
肺朝百脈,主治節,輔助心臟主管全身血脈。肺氣的宣發與肅降,調節全身的氣機,隨著氣的升降運動而推動血液執行至全身。宗氣的貫心脈而行血氣的功能,也體現了肺氣在血行中的促進作用。
肝主疏洩,調暢氣機,是保證血行通暢的一個重要環節。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據人體各個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氣疏洩功能的協調下,調節脈道中迴圈的血量,維持血液迴圈及流量的平衡。同時,肝藏血的生理機能也可以防止血逸脈外,避免出血的發生。
脾主統血,脾氣健旺則能控攝血液在脈中執行,防止血逸脈外。
由上可見,心陽的推動和溫煦、肺氣的宣發與肅降、肝氣的疏洩是推動和促進血液執行的重要因素;心陰的寧靜與涼潤、脾氣的統攝、肝氣的藏血是控制和固攝血液執行的重要因素。心、肝、脾、肺等髒生理機能的相互協調與密切配合,共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執行。其中任何一髒的生理機能失調,都可以引起血行失常的病變。例如,心氣不足,血運無力,可以形成血瘀;心陰不足,寧靜作用減退,可致心動過速,血行加快;心陽虛衰,推動作用減弱,可致心動緩慢,血行遲滯。肺氣不足,宣降失司,也可導致血瘀;脾氣虛弱,統攝無力,可以產生多種出血病證;肝失疏洩,肝氣上逆可致出血,抑鬱不暢可致血瘀等。故《溫病條辨·治血論》說:“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這也是臨床治療血行失常的很重要的指導原則。
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會有哪些病理表現呢?
1.血虛
血虛,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失血過多;或因脾胃虛弱,飲食營養不足,血液生化乏源;或因血液的化生功能障礙;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營血暗耗等,均可導致血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腎主骨生髓,輸精於肝,皆可化生血液,故血虛的成因與脾胃、腎的關係較為密切。
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依賴於血的濡養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機能,所以血虛就會出現全身或區域性的失榮失養,機能活動逐漸衰退等虛弱證候。血虛者氣亦弱,故血虛除見失於滋榮的症狀外,多伴氣虛症狀,常見面色淡白或萎黃、脣舌爪甲色淡無華、神疲乏力、頭目眩暈、心悸不寧、脈細弱等臨床表現。
心主血、肝藏血,血虛時心、肝兩髒的症狀比較多見。心血不足常見驚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脈細澀或歇止等心失血養的症狀。肝血虧虛見兩目乾澀、視物昏花、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若肝血不足,導致衝任失調,又可出現婦女經少,月經愆期,閉經諸症。
2.血運失常
血液執行失常出現的病理變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1)血瘀 是指血液的循行遲緩,流行不暢,甚則血液停滯的病理狀態。血瘀主要表現為血液執行鬱滯不暢,或形成瘀積,可以為全身性病變,亦可瘀阻於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某一區域性,從而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但無論病在何處,均易見疼痛,多為刺痛。且痛有定處,甚至會在區域性形成腫塊,如腫塊生於腹內,稱為“癥積”。另外,脣舌紫暗以及舌有瘀點、瘀斑,面板赤絲紅縷或青紫,肌膚甲錯,面色黧黑等,也是血液瘀滯的徵象。
導致血瘀的病機,主要有氣虛、氣滯、痰濁、瘀血、血寒、血熱等。
(2)出血 是指血液逸出血脈的病理變化。逸出血脈的血液,稱為離經之血。若此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消散或排出,蓄積於體內,則稱為瘀血。瘀血停積體內,又可引起多種病理變化。若突然大量出血,可致氣隨血脫而引起全身機能衰竭。
導致出血的病機,主要有血熱、氣虛、外傷及瘀血內阻等。
氣和血之間具有相互資生、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對於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和統攝的作用;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等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而致血虛;氣虛則血行滯澀或血逸脈外而出血;氣滯則血瘀;氣亂則血可隨氣上逆或下陷,在上為吐血、衄血等症,在下為便血、崩漏等症。
兩者相互影響,時間長了,便會形成氣血兩虛。 “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血兩虛,則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失之濡養,各種機能失常,故可出現不榮或不用的病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體失養及感覺運動失常的病理徵象,如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甚至感覺障礙、肢體痿廢不用等。
如何對人體血氣的情況作出判斷呢。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十二個方面:
1、看眼球
所謂“人老珠黃”,這裡的“珠”指的是眼睛。眼睛經常發黃、有血絲,是氣血不足的一個表徵。經常眼睛乾澀、不舒服,也與氣血不暢有關。中醫“肝開竅於目”、“肝藏血”,血氣不足容易表現在眼睛上。相反地,眼睛經常炯炯有神、瞪得大大的,通常是氣血比較充沛的表現。
2、看面板
如果面板白裡透紅、沒有皺紋、沒有斑點,則說明氣血比較充足。相反,面板粗糙、無光澤、發黃、長斑,都與氣血不足有關。
3、看頭髮
頭髮與腎有關,而腎又是先天之本、生殖之源,腎不好也會氣血虛弱。頭髮烏黑、柔順、茂密,則氣血充足;頭髮乾枯、發黃、開叉、稀少的人氣血不好。
4、看耳朵
耳朵圓潤、肥大、飽滿者,通常身體素質比較好,血氣充足。相反,耳朵瘦小、乾癟者,通常氣血較弱。
5、看手溫
一般血氣充足的人手掌是冬溫夏涼的,與季節的溫度剛好相反。氣血容易消耗的人,通常在冬天容易手腳冰冷,到了夏天反而手掌溫度較高甚至出汗。
6、看指甲
一般氣血正常的人,指甲上都有小月牙。大拇指的月牙佔1/5-1/4,依次減少,到小拇指依然可見月牙。身體寒氣比較重的人,指甲的血液迴圈較差,月牙比較少。而半月太多、太大,則可能與甲亢、高血壓等有關。
7、看牙齦
牙齦萎縮、牙齒縫隙變大了,都是身體機能在走下坡路的表現,氣血不足。
8、看睡眠
一般來說,睡眠充足的人相對氣血會好一些。如果經常熬夜、失眠、難以入睡、經常打鼾,這些都與血虧有關。
9、看運動
經常運動的人身體素質比較好,血氣更容易充盈。不運動的人則相反。另外,運動時容易感到胸悶、氣短、疲勞、難以恢復,這些與氣血不足有關。
10、聽聲音
氣血充足的人聲音洪亮有力、飽滿充實。肝陽上亢的喜歡大呼小叫,肝氣抑鬱的人容易長吁短嘆,這些人都容易氣血不足。
11、看手掌
手掌肥厚的人通常氣血比較充足,手掌無肉、纖細者,氣血不足。
12、看青筋
食指上青筋暴露的,通常是消化功能不好;小指上青筋明顯,與腎氣不足有關。手腕橫紋處青筋越是明顯,與營養不良、體質弱、血氣不足有關。
出現氣血虛可以採用以下方法來調理
1.食補藥膳
補氣可食“四君子湯”,此方有益氣健脾之效。
取人蔘10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與羊肉燉食即可。
補血可用“四物湯”,是中醫養血的經典藥方。
取白芍、當歸、熟地黃、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時,空腹熱服。
氣血雙補可以把四君四物放在一起,這就組成一個新的方劑——八珍湯。
是中醫經典的氣血雙補方,具有益氣補血之功效。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臨床常用於治療病後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
2.穴位按壓
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裡”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裡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裡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