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發熱的認識不一樣,這裡我們說一說外感發熱,中醫認為發熱的時候,是人體受到外感寒邪的侵犯,人體的第一道屏障“衛氣”趕緊奮力將寒邪向外驅趕,因為衛氣就是人體陽氣,人體陽氣有溫煦推動的作用,所以人體陽氣逐邪外出時就產生髮熱的現象。
我們已經知道,發熱是因陽氣驅逐寒邪外出時產生的熱量,我們用藥的目標,就應當順勢幫助人體正氣抗邪外出,如《傷寒論》用麻黃湯解表退熱,大家知道麻黃湯是熱性藥,正因為是熱性藥邦助了人體陽氣,所以人體就更熱了,這一熱使人體汗毛孔打開了,隨著寒邪被陽氣驅逐敗下陣來,人體出現神清氣爽脈靜身涼之感,人體元氣才得以康復。
臨床中有些患者退熱較難,可能是人體正氣(陽氣)不足,這時候我們更不能用寒涼的清熱藥,因為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我們更應該扶助人體正氣,正氣強壯後寒邪不戰自退,所以《皇帝內經》講“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講的這個道理。人體發熱在38度以下時,不建議服退熱藥,可以多喝一些溫開水,喝溫開水有助人體正氣的力量,熱勢慢慢的就減了。38度至39度的體溫時不建議喝冰水,也不建議身體冷敷,因為冷則凝,冷主收引,這樣汗毛孔就會收引閉合,汗毛孔閉合不利於排汗,排汗通暢,熱勢自然就退了。這是中醫辨證的一些基礎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了解有所邦助。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