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1.上 髎 [liáo] 穴: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婦科病

上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也是膀胱經、膽經的交匯穴;左右雙穴,位於骶部,當髂後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後孔處。

【穴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名解】上,指本穴相對於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上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調理下焦,通經活絡,壯腰補腎

上髎穴主治病證:

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 精,陽萎,腰痛等。

現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睪丸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腰神經痛、下肢癱瘓等。

上髎穴的穴位治法:

刺法:直刺0.8~1.0寸。

灸法: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法:按摩者雙手重疊加以按壓,或自己以拇指在前、四指在後的姿勢,兩手抵住腰部,以中指用力按壓穴位,如果不確定穴位的正確位置,可以對整個腰部的平坦部分都加以按摩。

經常按摩能補益下焦,清利溼熱。上髎具有調經活血、壯腰補腎的功效,對於痛經、閉經、白帶、子宮脫垂、小便困難、陽痿、遺精、陰部癌癢等症有不錯的緩解作用,也可用於膝蓋冷虛疼痛、鼻衄、痙攣、腹部脹痛、腿部浮胂等症狀的改善。

上髎穴的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治小便不利。

配次髎、中髎、下髎,治月經不調。

配中極、關元、關元俞、三陰交,治遺精、早洩。

配氣海、血海,有調經止帶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帶下。

上髎穴研究進展:

對婦科炎症的治療和各種手術後的創口癒合均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2,次 髎 [liáo] 穴:利尿止遺、調經止痛

次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

【穴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名解】次,與上髎穴相對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次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次髎穴具有補益下焦,強腰利溼的功效。

次髎穴位於腰骶部,近於腎臟和胞宮,腎與膀胱相表裡,故可治療婦科疾病和男性病。

次髎穴臨近於二陰,故常配合其相關腧穴治療前陰病,婦科病及腰部疾病。尤以治療痛經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

次髎穴主治病證:

疝氣,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下肢痿痺。

現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睪丸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腰神經痛、下肢癱瘓等。

次髎穴的穴位治法:

次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裡面去,來刺激裡面的臟腑。

次髎穴的配伍:

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

配三陰交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配腎俞、中極、三陰交,治痛經。

配腎俞、氣海、百會、足三裡,治直腸脫垂。

配商丘、湧泉,有健脾補腎,暖胞宮的作用,主治痛經不孕。

配腎俞、環跳、足三裡、陽陵泉、懸鐘,治腰疼、下肢痿痺。

配關元、三陰交,有調理下焦,活血調經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帶下。

3,中 髎穴:便祕,洩瀉,月經不調

中髎穴(zhōng liáo)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次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後孔。

【穴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名解】中,與其餘三髎穴相對位處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中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髎穴具有補益下焦,強腰利溼的功效,是治療下腰疼的常用穴位。中髎穴臨近於二陰,故常配合其相關腧穴治療前陰病、婦科病及腰部疾病。

中髎穴主治病證:

便祕,洩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 ,腰痛等。

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性功能障礙、泌尿感染等病證。

中髎穴的穴位治法:

刺法:直刺1~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溫鍼灸3~7壯,艾條灸5~10分鐘。

1、八髎穴位對我們人體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特別是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

2、對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常按揉腰骶,促進腰部的氣血通暢,對老年人的保健有非常關鍵作用和意義。

中髎穴的配伍:

配足三裡治便祕。

配殷門、承山,有舒經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疼,下肢癱瘓。

配關元俞、三陰交,有調經清熱利溼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配合谷、足三裡,有理氣和胃調腸的作用,主治腹脹,便祕。

配秩邊、陽陵泉,治下肢疼痛。

配腎俞、關元俞、歸來、三陰交,治月經不調。

4,下 髎 穴:少腹疼痛,腸鳴洩痢,大便下血

下髎穴(xiao liáo),經穴名。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中,布有第四骶神經後支和臀下動、靜脈分支。

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下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下髎穴具有補益下焦,強腰利溼的功效,是治療下腰疼的常用穴位。下髎穴臨近於二陰,故常配合其相關腧穴治療前陰病、婦科病及腰部疾病。

下髎穴主治病證:

少腹疼痛,腸鳴洩痢,大便下血,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痛,陰癢,腰骶痛,下肢癱瘓,及坐骨神經痛等。

下髎穴的穴位治法: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按摩下髎穴的手法:下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裡面去,來刺激裡面的臟腑。

下髎穴的配伍:

配足三裡、天樞,主治洩瀉;

配風市、崑崙,主治腰痛;

配長強、承山,主治便血;

配腎俞、中極、次髂、三陰交,主治痛經;

配大腸俞、脾俞、足三裡,治療慢性腸胃炎;

配築賓、太溪,有補腎調經,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經崩漏;

配風市、崑崙,有祛風除溼,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疼,下肢痿痺。

記得關注。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鍼灸療法大總結:56個病症的鍼灸療法,很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