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被稱為"啞巴器官",一天到晚只知道工作,從不喊累,因此人們經常忽略肝臟的感受。
事實上,肝臟也是個十分"脆弱"的器官,生活中很多不良習慣又會誘發肝損傷,若依然不節制,不及時養護肝臟,還可能會發展至肝硬化、肝癌。
肝癌"禍根"找到了,警示:餐桌上3種食物別再吃,傷肝更害命食物1:明火燒烤
明火燒烤時,油脂會滴在燒紅的木炭上,產生苯並芘、四甲苯等400多種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
它們可通過烤肉進入消化道,可通過油煙進入呼吸道,增加肝癌、胃癌、腸癌、乳腺癌、結腸癌等。
若想吃燒烤,要選擇烤爐、電烤,少吃肥肉,不吃烤焦部分。
食物2:發黴的食物
發黴的農作物、剩菜剩飯、變苦的堅果、腐爛的水果等中常滋生黃麴黴毒素。
它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進入體內主要破壞人體的肝臟。
一次攝入過多,易引起肝出血、肝脂肪浸潤等急性肝損傷;長期微量攝入,會導致肝臟纖維組織增生,誘發肝硬化,甚至肝癌。
提醒:黴變部分挖掉後,剩下部分也可能繁殖病菌或被汙染,因此,食物一旦發黴、變質,要及時丟掉。
食物3:酒
尤其是頓頓離不了酒的人,要想辦法儘早戒酒。
因為長期喝酒,酒精分解代謝時產生的乙醛等產物會誘導免疫炎症反應,損害肝細胞,誘發酒精性肝損傷。
而酒精性肝損害,常沿著"脂肪肝——肝炎——肝硬化"三部曲發展。
身體出現這5種表現,可能是肝癌要來,別放鬆警惕1:消瘦,乏力。肝癌發生後,肝功能下降明顯,或者因為癌細胞釋放出有害物質,影響肝臟的吸收與消化,使人體的營養與能量不足,導致乏力與消瘦。
2:黃疸。肝功能的下降,導致肝臟無法正常攝取膽紅素,進入血液的膽紅素過多,就會出現鞏膜發黃、皮膚髮黃等黃疸現象。
3:腹水。肝功能的減退,使腹腔內液體堆積,出現腹水,表現為肚子變大並且發黃;一般情況下,腹腔內遊離液體超過200ml,就能稱為腹水。
4:出血。肝臟功能的下降,導致凝血因子的合成數量隨之減少,凝血功能也隨之下降,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面板瘀斑等表現。
5:肝掌或蜘蛛痣。肝功能的下降,導致體內雌激素分泌異常,當雌激素在毛細血管堆積,就會出現肝掌和蜘蛛痣。
肝掌表現為手掌的大小魚際出現充血或紅色斑塊;蜘蛛痣表現為以痣點為中心,向周圍毛細血管擴散的蜘蛛狀充血。
養護肝臟健康,"2個習慣儘早改,3件事要多做""2個習慣儘早改"
習慣1:熬夜
經常熬夜,會影響體內免疫細胞的生成,降低人體免疫力,還會影響正常的解毒排毒、新陳代謝,影響肝臟健康。
另外,細胞的分裂在睡眠時進行,經常熬夜會影響細胞的分裂,導致細胞突變。
建議:晚上11點前睡覺,最好能睡夠7個小時。
習慣2: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會增加體內自由基數量。
而肝臟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幫助人體"對付"自由基,也就是說體內的自由基數量越多,肝臟的負擔就越重。
另外,暴飲暴食,會增加肝臟的代謝壓力,導致脂肪堆積,易誘發脂肪肝。
建議:三餐定時、定量;每天保證500g蔬菜、200g低糖水果;
"3件事要多做"第1件:補充硒元素
硒是肝臟運作必不可少的元素,人體內硒含量不足時,會導致肝臟內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對自由基的抵禦力下降,使炎症細胞有機可乘、肝硬化機率增大。好比坑窪的路面容易更積水一樣,會對肝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而硒元素一般人體無法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硒元素含量豐富的食物有:海產品(幹牡蠣、幹海米、海蔘)、芸豆、黃油、啤酒酵母等。
除了吃的外,還有一些富含硒茶飲,更利於人體吸收如綠茶、白茶、烏龍茶、韻遊菊等,經常飲用,肝細胞生長、保護肝臟。
其中韻遊菊中的類黃酮作為抗氧化劑,還可幫助抵消、穩定人體內環境中產生的有害自由基,抑制自由基對肝臟的損傷。肝受損的,不妨多泡著喝。
第2件:多動
堅持運動有助於提升肝功能,促進肝臟排毒。
伸展運動、瑜伽,能促進氣血流動,使肝臟得到更充足的氧氣,減輕肝臟負擔;
慢跑,能活動筋骨,還能緩解壓力,消除不良情緒,對肝臟健康有利;
建議,每週運動不少於4次,每次運動不少於30分鐘;
運動時出現任何不適,要立即中止運動;運動後要注意及時補水。
第3件: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也是有效的預防方式。
40歲以上男性、 50歲以上女性、長期酗酒者、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肝功能。
每3~5年檢查一次"乙肝五項",若體內沒有抗體,及時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