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消渴是由於陰虧燥熱、五臟虛弱所導致的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特徵的病證。該病屬常見病。
二、病因病機1.飲食失節
2.情志不調
3.勞欲過度
4.稟賦虛弱
三、診斷要點1.以多飲、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之消瘦等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
2.也有多飲、多食、多尿症狀不明顯,以肺癆、眩暈、胸痺心痛、水腫、中風、眼疾、瘡癰等病症,或因煩渴、煩躁、神昏等病就診,或無症狀,體檢時發現本病者。
3.血糖測定一般可作出診斷。必要時可做葡萄糖耐量試驗、C肽釋放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及糖化血紅蛋白等檢查,尿比重及相關理化檢查有助於診斷。
四、鑑別診斷1.口渴症:是指口渴飲水的症狀,可出現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外感熱病之實熱證為多見,與本病的口渴有相似之處。但此類口渴多隨所患疾病而出現相應症狀,無多尿、多食、消瘦及血糖高等臨床表現,一般可以區別。
2.癭病:證屬氣鬱痰結,陰虛火旺者,常見多食易飢、消瘦等症。與消渴之多食、消瘦相似。但癭病還有心悸、多汗、眼突、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大等症狀和體徵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無明顯的多飲、多尿症狀及血糖偏高。二者一般不難區別。
五、辨證要點1.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狀,往往同時存在,病位以肺胃腎為主。根據證候不同,其肺燥、胃熱、脾虛、腎虧的程度有所區別。一般來說,津傷燥熱多是肺胃的病變,陰精虧虛多責於腎,氣陰兩虛常是脾腎不足,陰陽兩虛則更以脾腎衰憊為主。
2.辨標本
本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常互為因果。因病程的長短以及病情程度的不同,陰虛和燥熱的表現又有側重。一般病初以燥熱多見;病程遷延者,則以陰虛或氣陰兩虛為主兼有燥熱;或日久病重陰損及陽,則可見陰陽兩虛之證。瘀血作為標證之一,常兼夾於消渴的病程中。
3.辨本症與併發症
多飲、多食、多尿及消渴為消渴病的基本臨床表現。隨著病情的進展,其併發症就逐漸顯現,常見的併發症有眼疾、癰疽、肺癆、心腦疾病、水腫、肢體麻木等。少數病久或老年患者可以本症不明顯,而以併發症為主要臨床表現者,須認真辨別。
六、治療原則消渴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燥熱,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治療以養陰生津,清熱潤燥為基本原則。治療應在此基礎上,根據肺、胃、脾、腎病位的偏重不同,陰虛燥熱,陰精虧損,氣陰兩虛證候的情況,配合清熱生津、益氣養陰及潤肺、養胃、健脾、滋腎等法為治。病久陰損及陽,陰陽俱虛者,則應陰陽俱補。夾瘀者則宜活血化瘀、合併心腦疾病、水腫、眼疾、癰疽、肺癆、肢體麻木等病證者,又當視具體情況,合理選用補肺健脾、滋養肝腎、益氣養血、通絡祛風、清熱解毒、化瘀除溼等治法。
七、分證論治1.津傷燥熱
主症:煩躁引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消谷善飢,身體漸瘦。兼見大便祕結,四肢乏力,面板乾燥。舌質紅而幹,苔薄黃或苔少。
治法:清熱生津。
方藥:白虎加人蔘湯合玉液湯;
石膏——清肺胃之煩熱;
知母——苦寒質潤,清洩肺胃燥熱;
人蔘、甘草、粳米——益津護胃,使大寒之劑無礙胃損脾之憂;
黃芪、葛根——升元氣;
知母、山藥、天花粉——養陰生津;
五味子——封固腎關;
雞內金——養護胃氣。
2.陰精虧虛
主症:尿頻量多,濁如脂膏,口乾欲飲,形體消瘦。兼見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頭暈耳鳴,腰膝痠軟,乏力,遺精失眠盜汗,面板乾燥,瘙癢。舌質紅,舌體瘦而幹,苔少或薄白,脈細或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益精養血。
方藥: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滋養腎陰,填精補髓;
山茱萸——養肝腎而益精固腎,收斂虛火;
山藥——補脾陰而攝精微,使脾氣健運而腎精有源;
茯苓——滲利脾溼;
澤瀉——通利水道;
丹皮——清瀉虛火,以助山萸肉之功。
3.氣陰兩虛
主症:口渴欲飲,能食易飢,尿頻量多,神疲乏力。兼見面色不華,或口乾而不欲飲,或頭暈多夢,手足心熱,或納差腹脹,大便溏薄,或腰痠膝軟,肢體麻木,或自汗盜汗。舌質紅或淡紅,苔白。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
人蔘——大補元氣,生津止渴;
麥冬——益津滋陰;
五味子——收斂耗散之氣;
六味地黃丸——益腎精以固真陰。
4.陰陽兩虛
主症:多飲多尿,尿液混如脂膏,甚則飲一溲一,畏寒,四肢欠溫,面色黧黑,耳輪乾枯。兼見乏力自汗,或五更洩瀉,或水腫尿少,或陽痿早洩。舌質淡,苔白而幹,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溫陽益腎。
方藥:金匱腎氣丸。
附子、肉桂——溫補陽氣;
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
5.瘀血阻滯
主症:口乾尿多,形體消瘦,面色晦暗。兼見肢體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膚甲錯,脣紫不華。舌質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張,苔薄白或少苔,脈弦或沉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
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牛膝——活血化瘀;
枳殼、柴胡、桔梗、甘草——調氣疏肝,使瘀去鬱舒而血脈通;
當歸、地黃——養血調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