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醫認識
中醫認為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是飲食不節,勞逸失調,氣機失司,臟腑機能減退,其關鍵的病理因素為痰溼、瘀血。如隋唐·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諸痰候》:"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指明痰既是病理產物,也是病理因素。
高脂血症的鍼灸經絡認識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脾胃二經相互絡屬,主中焦之運化,本病的發生,主要責之脾胃二經。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兩者相互作用,化生之氣血精微由脾經輸送至各個臟腑、官竅及肢體筋骨等組織,分出的濁物則由胃降而下至腸腑排洩。脾胃二經的升降協調,使得水液、氣血精微代謝利用得當。一旦脾胃二經病變,運化功能失調,水液、氣血精微不能正常輸布,則凝聚於血脈之中,變生膏脂,發為本病。
另外,經絡學說中,足厥陰肝經"挾胃,屬肝,絡膽",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任脈"循腹裡",這三條經絡均與脾胃直接或間接聯絡。肝、肺二經病變,人體氣機失調;任脈病變,氣血執行不暢,也會影響水液精微的輸布,導致本病的發生。
辨證分型
高脂血症的病位在脾(胃)、肝(膽),涉及肺、腎,主要病機是本虛標實,以脾腎虧虛、肝失疏洩為本,痰濁、氣滯、血瘀為標,其中痰瘀氣血常雜而為病。分型主要如下:
治療策略
按照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重在化痰祛溼、活血通絡,兼顧補脾益腎、疏肝利膽。按照具體辨證分型,痰濁阻滯治以燥溼祛痰、健脾和胃;脾虛溼盛治以益氣健脾、化溼和胃;氣滯血瘀治以行氣化瘀、活血通絡;脾腎陽虛治以溫陽健脾、化濁降脂。
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
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為則,以健脾化溼、化痰行氣為主。
【取穴】
以任脈、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中脘、天樞、足三裡、陰陵泉、豐隆、支溝。
【配穴】
痰濁阻滯型,加下脘、胃俞以化痰降濁;脾虛溼盛型,加脾俞、三陰交以健脾利溼;氣滯血瘀型,加合谷、太沖、膈俞、肝俞行氣活血;脾腎陽虛型,加氣海、關元、脾俞、腎俞以益腎培元;伴胸悶者,加膻中以寬胸理氣;伴頭暈者,加百會、上星以昇陽定眩;痰濁鬱久化熱者,加內庭、曲池清瀉熱痰。
【刺灸法】
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避免誤傷;氣海、關元可加溫鍼灸以加強溫陽益氣之力;其他穴位採用常規針刺手法得氣。
【其他療法】
1.電針:取穴天樞、足三裡、豐隆、陰陵泉,每次選用2組穴位交替,採用疏密波,每次20分鐘,隔日一次。
2.艾灸:取氣海、關元、神闕、足三裡,可選用艾柱灸、艾條懸灸或溫鍼灸。
3.穴位埋線: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大橫、足三裡,每兩週一次。
4.耳針:取神門、脾、胃、肝、腎、膽、內分泌、三焦,每次選取3~4穴,採用毫針刺法,埋針法或壓丸法,兩耳交替。
5.拔罐療法:主要取腹部穴位及背部膀胱經穴位,以疏經通絡、行氣化溼。
鍼灸如何防治高脂血症的相關病症
臨床上,高脂血症往往並不是單一發生的獨立疾病,其多伴有血糖異常、胰島素抵抗,或進展為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病症。鍼灸治療如何兼顧其合併症狀,防治繼發病症的發生,是治療上的一個重點。
對於高脂血症伴有血糖異常、胰島素抵抗的患者,鍼灸取穴以脾胃二經的穴位為主,重在健脾和胃,使中土生化得令,氣血精微的輸送有道。同時,兼顧肝膽經穴位,以調暢全身氣機,助脾胃運化。目前也有研究證實,針刺脾胃二經的足三裡、三陰交、豐隆等穴,能夠很好地調控糖、脂代謝,改善胰島素的抵抗情況;同時臨床要注意天樞穴的使用,該穴乃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同時乃三焦之中焦要道,傳輸水谷精微上行於肺,下傳糟粕及水溼之外出,故臨床治療當務必重視。
對於心腦血管疾病也是高脂血症常見的伴發或繼發病症。鍼灸對此類相關疾病的防治,基於這些疾病的發展與影響因素。在鍼灸調控糖脂代謝的基礎上,認識到痰瘀內阻脈絡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病機,針刺取穴可選用血海、膈俞、心俞、肝俞、中衝等具有活血通絡的穴位,兼顧活血通絡之功。臨床上,還可以根據患者體質,若瘀血體質明顯,如脣暗、舌紫,脈弦大,胸脅刺痛等,可配合肢體靜脈迂曲處刺絡放血,以達祛瘀通絡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