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亞健康,首先要關注自然、社會、家庭三個方面:
人的身體健康是爭取來的。人是自然界的生靈,要向自然環境爭取健康。終生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增強精神的、身體的對寒暑、風雨的適應能力,再加上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人是社會的成員,要向社會索取,又要向社會奉獻,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求得心理的、社會的平衡,體味到生命的價值,促進健康生活;人是家庭的細胞,為家庭的溫馨奔波,又享受家庭港灣的溫情,要從為老人、夫妻、子女的操勞中獲得欣慰和樂趣,家庭是維護健康的陣地。
健康的目的在於提高工作和生活的品質。人總是在工作、生產、勞動的前提下維護健康,舍此一味的求養生、補健康,很難獲得心理、社會的平衡,即便取得身體健康也無光彩。只有不斷提高工作和生活品質,才能全面增強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人體健康。
一個人的健康主要靠自己,相信自身的保健潛能。自己對自己最了解,避免什麼新增什麼自己最清楚,不斷增加衛生保健知識,逐步把維護自身健康的責任掌握在手,再得到醫生的指導和幫助,這是當今衛生保健的潮流。除了遺傳的、先天的疾病之外,相信和調動自身的潛能,就能維護健康,防禦疾病。
想要健康,以下五個方面應該重視起來:
第一是醫療:人在自然界的風雨中奮鬥,又在社會中競爭,再加上吃五穀雜糧、海鮮乳肉,難免染疾患病。日常多見的一般疾病:發燒感冒、咽喉腫疼、胃腸不適、關節疼痛,在醫生指導下正確用藥,多調動身體抗病能力祛病康復了。
這樣做我是考慮了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有利於調動機體的潛能,增強體內免疫系統的功能,長久獲益;
第二,儘量避免越來越多越嚴重的藥源性疾病。須知,嬰幼兒的耳聾,90%以上是用藥不當造成的;成人的高血壓、胃病、肝腎疾病、過敏反應、菌群失調等等,也有相當一部分與用藥不合理有關;
第三,說實在話,目前對於許多種疾病是沒有特效藥物可用的。當然,我這裡僅指一般性疾病。
第二是飲食:
人的吃食是為了補充消耗,保證健康,豐富生活的。特別是經濟條件有了改善,更要吃得科學合理,吃得有益無損。我的體驗是,科學合理貴在搭配,有益無損貴在適量。
精米細面與粗雜糧食搭配;肉菜與素菜搭配;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搭配;禽獸肉類與魚蝦搭配;一日三餐與加餐零食搭配;鮮果食品與乾果食品搭配等等。在我的一日三餐和零食果品中,每天都達到15種至20種食品,保持熱量、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纖維素的合理攝取。
吃好一日三餐,應該細嚼慢嚥,而是粗嚼快咽,每頓飯不過飽、無過量,我掌握在該吃下頓飯的時候腹中略有飢餓感為度。我說不出來最愛吃什麼食品,最不愛吃什麼食品。各種酒類都可端杯,飲量以無不適、無不歡能工作為度。我吃鹽適中,吃純糖少。水果中吃香蕉多些,乾果中斷不了吃點花生、芝麻、棗、核桃,因為其中含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E。
在飲料中,我獨愛喝茶,尤其是綠茶。綠茶一杯不僅可以聞香,還可賞葉,含有抗衰老、抗病的成分。任何補藥補品都不可能常年吃,只有“可一日無此君”的茶可以日日相伴。
第三是鍛鍊身體:身體是一個人工作和生活的載體,身體越強壯,工作精力越充沛,生活越美滿。
身體的強健一靠鍛鍊,經常的跑步、打球,堅持每天早晨洗漱完畢,在室內進行肢體關節活動5~10分鐘,輕快的投入一天的工作;晚上上床前進行肢體拍擊活動5分鐘,消除天的積勞。
身體的強健二靠勤快,出門騎單車,步行時快步行走,上下樓不腿懶,有利於保持心臟血管功能與關節靈活。
除了腿腳勤快,還勤於動腦。我相信並體驗到勤於動腦、勤於學習和思考,是防止腦力衰退的有效途徑。
第四是工作:我把工作看做是生命的動力和快事,耕耘就會有收穫。工作中接觸領導和同事,可以獲得友誼與幫助,憑添欣慰與心理平衡。工作中也有心煩事,就像廢紙一樣扔進紙簍裡倒掉就算了。
工作要全心身的投入,不怕付出辛勞,並努力做出成績。還在堅持工作,就仍有業餘活動。業餘時間,還結合醫學技術和個人保健體驗,經常編寫醫學科普作品。
第五是睡眠:人的睡眠時間佔生命過程的1/3,舉足輕重。至今我仍保持沾枕入睡的生活,入睡極快,睡得很深,極少做夢從不失眠,保證每天睡眠6~8小時;早上醒來即起,不偎窩,不戀床,起床後一身清爽。
所以能入睡快、睡得深,一是遇事拿得起放得下,少為個人得失糾纏;二是工作、生活有階段感,每天告一段落,人的大腦總是在活動,睡前想起來的事或對寫作文稿又想起修改字句,馬上寫下來或改動一下,不在腦子裡興奮翻騰。養成午睡的習慣,可以緩解疲勞,下午工作更有精神。我覺得在天裡,應該把大腦的興奮與抑制調節得很分明,才能精於事,安於眠。
總結:健康的身體是要靠自己運營的,從醫療、飲食、鍛鍊、工作和睡眠這幾個方面把握好節奏,讓身體更健康,生命更有意義。
#健康科普排位賽##男性健康專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