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分胃腸的生理功能、常見病症和胃腸保養三部分
一、胃腸系統的生理功能
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納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胃主受納是指胃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飲食人口,經過食道,容納並暫存於胃腑,這一過程稱之為受納,故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之海也”(《靈樞。玉版》)。
“胃司受納,故為五穀之府”(《類經。髒象類》)。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所以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胃主受納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礎,也是整個消化功能的基礎。若胃有病變,就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而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狀。
胃主受納功能的強弱,取決於胃氣的盛衰,反映於能食與不能食。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強;不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胃主腐熟指胃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的作用。“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難經。三十一難》)。胃接受由口攝人的飲食物並使其在胃中短暫停留,進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將水谷變成食糜。飲食物經過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質由脾之運化而營養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行於小腸,不斷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過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現胃脘疼痛、噯腐食臭等食滯胃脘之候。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所以說:“脾,坤土(坤與乾對,坤為陰,乾為陽——作者注)也。坤助胃氣消腐水谷,脾氣不轉, 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註解傷寒論》)。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 (《景嶽全書。飲食》),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故脾胃合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營養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對人體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所以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中醫學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胃氣,其含義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為水穀之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這些功能和特性的統稱,謂之胃氣。由於胃氣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直接關係到整個機體的營養來源。因此,胃氣的盛衰有無,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存亡,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臨床治病時,要時刻注意保護胃氣。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有從容和緩之象。因為脾胃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過經脈輸送的,故胃氣的盛衰有無,可以從脈象表現出來。臨床上有胃氣之脈以和緩有力,不快不慢為其特點。其三,泛指人體的精氣。“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胃氣可表現在食慾、舌苔、脈象和麵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慾如常,舌苔正常,面色榮潤,脈象從容和緩,不快不慢,稱之為有胃氣。臨床上,往往以胃氣之有無作為判斷預後吉凶的重要依據,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保護胃氣,實際上保護脾胃的功能。臨證處方用藥應切記“勿傷胃氣”,否則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小腸
小腸位於腹中,上端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通過闌門與大腸相連。小腸與心互為表裡。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盤曲於腹腔內,上連胃幽門,下接盲腸,全長約4-6米,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三部分。
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
①將經過小腸消化後的飲食物,分別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個部分;
②將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
大腸
大腸為六腑之一,為陽中之陽明,大腸位於腹腔,其上口通過闌門與小腸相連,下端與肛門相接,與肺臟互為表裡。
大腸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化糟粕與主津。傳化,即傳導和變化之意。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並吸收其中多餘的水分,形成糞便。大腸之氣的運動,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並經肛門有節制地排出體外,屬整個消化過程的最後階段,故稱大腸為“傳導之官”。大腸的傳導變化作用,是對小腸泌別清濁的承接,且與胃氣的通降、肺的宣降、脾氣的運化、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作用有關:胃氣的通降,實際上涵括了大腸對糟粕排洩的作用;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的肅降有助於糟粕的排洩;脾氣的運化,有助於大腸對食物殘渣中水液的吸收;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作用,主司二便排洩。
大腸接受由小腸下傳的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殘渣,將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糞便,及所謂燥化作用。大腸吸收水液,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功能,稱之為“大腸主津”。所以大腸的病變亦多與津液有關。故《素問·靈蘭祕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金·李杲《脾胃論·大腸小腸五臟皆屬於胃,胃虛則俱病論》中說“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灌溉面板,充實腠理”。
大腸在臟腑功能活動中,始終處於不斷地承受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並形成糞便而排洩糟粕,表現為積聚與輸送並存,實而不能滿的狀態,故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尤以大腸為最。所以通降下行為大腸的重要生理特性。大腸通降失常,以糟粕內結,壅塞不通為多,故有“腸道易實”之說。大腸有病,傳導失常,主要表現為大便質和量的變化和排便次數的改變。如大腸傳導失常,就會出現大便祕結或洩瀉。若溼熱蘊結於大腸,大腸氣滯,又會出現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等。如大腸虛寒,無力吸收水分,則水谷雜下,出現腸鳴、腹痛、洩瀉等。大腸實熱,消爍水分,腸液乾枯,腸道失潤,又會出現大便祕結不通之症。
二.胃腸的常見病症
1.胃陰虛證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未復,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使胃陰耗傷而致。【臨床表現】胃脘隱痛,飢不欲食,口燥咽乾,大便乾結,或脘痞不舒,或乾嘔見逆,舌紅少津,脈細數。【證候分析】本證以胃病的常見症狀和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胃陰不足,則胃陽偏亢,虛熱內生,熱鬱胃中,胃氣不和,致脘部隱痛,飢不欲食。胃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則口燥咽乾;下不能濡潤大腸,放大便乾結。胃失陰液滋潤,胃氣不和,可見脘痞不舒,陰虛熱擾,胃氣上逆,可見乾嘔呃逆。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是陰虛內熱的徵象。
2.食滯胃脘證食滯胃脘證,是指食物停滯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脾胃素弱,運化失健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胃脘脹悶疼痛,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矢氣便溏,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證候分析】本證以胃脘脹悶疼痛,噯腐吞酸為辨證要點。胃氣以降為順,食停胃脘胃氣鬱滯,則脘部脹悶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見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實邪得消,胃氣通暢,故脹痛得減。食濁下移,積於腸道,可致矢氣頻頻,臭如敗卵,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為食濁內積之徵。
3.胃寒證胃寒證,是指陰寒凝滯胃腑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腹部受涼,過食生冷,過勞倦傷中,復感寒邪所致。【臨床表現】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噁心嘔吐,或伴見胃中水聲漉漉,舌苔白滑,脈弦或遲。【證候分析】本證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為辨證要點。寒邪在胃,胃陽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則邪更盛,溫則寒氣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溫則減。胃氣虛寒,不能溫化精微,致水液內停而為水飲,飲停於胃,振之可聞胃部漉漉水聲,水飲不化隨胃氣上逆,可見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噁心嘔吐,舌苔白滑,脈弦或遲是內有寒飲的表現。
4.胃熱證胃熱證,是指胃火內熾所表現的徵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熱邪內犯等所致。【臨床表現】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飲,消谷善飢,或牙齦腫痛齒衄口臭,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證候分析】本證以胃病常見症狀和熱象共見為辯證要點。熱熾胃中,胃氣不暢,故胃脘灼痛。肝經鬱火橫逆犯胃,則吞酸嘈雜,嘔吐,或食入即吐。胃熱熾盛,耗津灼液,則渴喜冷飲;機能亢進,則消谷善飢。胃絡於齦,胃火循經上薰,氣血壅滯,故見牙齦腫痛,口臭。血絡受傷,血熱妄行,可見齒衄。熱盛傷津耗液,故見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胃熱內盛之象。
5.小腸實熱證
小腸實熱證,是指小腸裡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心熱下移所致。
【臨床表現】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道灼痛,尿血,舌紅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火熱熾及小便赤澀灼痛為辨證要點。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有分清泌濁的功能,使水液入於膀胱。心熱下移小腸,故小便赤澀,尿道灼痛;熱甚灼傷陰絡則可見尿血;心火內熾,熱擾心神,則心煩;津為熱灼則口渴;心火上炎則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為裡熱之徵。6.大腸溼熱證大腸溼熱證,是指溼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感受溼熱外邪,或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腹痛,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或暴注下瀉,色黃而臭,伴見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證候分析】本證以腹痛,排便次數增多,或下痢膿血,或下黃色稀水為辨證要點。溼熱在腸,阻滯氣機,故腹痛,裡急後重。溼熱蘊結大腸,傷及氣血腐化為膿血,故下痢膿血。溼熱之氣下迫,故見暴注下瀉,肛門灼熱。熱邪內積,溼痢傷津,故身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為溼熱之象。溼熱為病,有溼重、熱重之分,溼重於熱,脈象多見濡數,熱重於溼,脈象多見滑數。
7.大腸液虧證大腸液虧證,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潤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或熱病後津傷未復,或婦女產後出血過多等因素所致。【臨床表現】大便祕結乾燥,難以排出,常數日一行,口乾咽燥,或伴見口臭,頭暈等症,舌紅少津,脈細澀。【證候分析】本證以大便乾燥難於排出為辨證要點。大腸液虧,腸道失其濡潤而傳導不利,故大便祕結乾燥,難以排出,甚或數日一行。陰傷於內,口咽失潤,故口乾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濁氣不得下洩而上逆,致口臭頭暈。陰傷則陽亢,故舌紅少津。津虧脈道失充,故脈來細澀。8.腸虛滑洩證腸虛滑洩證,是指大腸陽氣虛衰不能固攝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瀉、痢久延不愈所致。【臨床表現】利下無度,或大便失禁,甚則脫肛,腹痛隱隱,喜按喜溫,舌淡苔白滑,脈弱。【證候分析】本證以大便失禁為辨證要點。下利傷陽,久瀉久痢,陽氣虛衰,大腸失其固攝之用,因而下利無度,甚則大便失禁或脫肛。大腸陽氣虛衰,陽虛則陰盛,寒從內生,寒凝氣滯,故腹痛隱隱,喜按喜溫。舌淡苔白滑,脈弱均為陽虛陰盛之象。
三.胃腸的保養
1.勞累、生病、失血、虛弱、大病初癒、長期胃反酸飽脹不適者,不可暴飲暴食、不吃生冷、黏膩、辛辣、不易消化的食物,多飲米粥、山藥粥以養胃氣。
2.長期便祕者應忌食辛辣、牛羊肉類、多吃水果,高纖維蔬菜,芹菜大白菜,多運動。
3.經常大便滑洩,怕冷,年老身體弱者應忌食生冷,多喝熱粥如山藥粥,或大米石榴皮粥,注意保暖、休養。
4.大便難解,黏膩,臭味大,口氣重者,忌食辛辣,牛羊肉類,忌飲酒,多飲薏米粥,多運動。
5.小便黃,有熱感者,應多飲溫水或竹葉水,多運動,忌食辛辣,忌飲酒。
6.黎明早起腹瀉者應忌辛辣、忌飲酒,可艾灸或溫敷肚臍及其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