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導讀: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的理論一再受到挑戰,關於質疑的回答都在這裡了,後面附有潰瘍訣,以供大家參考!

關於脾胃的問答

問:胃上部分泌酸液,是怎麼分泌的,為什麼不分泌甜液?

答:脾胃位於中官,味甘屬土。脾是陰土,胃是陽土。陰就生寒,陽就生熱,寒熱相混,變生溼熱,溼熱蘊釀,酸液乃生。酸,言其消化之初。甜,是說津液之成。

問:蛋白酶、脂肪酶對蛋白脂肪能作初步消化,對澱粉不起作用,何也?

答:胃酸液是溼熱生成的。酸液只能起到發酵腐熟水谷的作用。所以僅僅能作蛋白脂肪的初步粗糙消化。澱粉是溼熱濃度的膩液,所以胃酸溼熱的蒸發與澱粉之氣相同,因此不能消化。

問:脾胃的陰陽生溼熱,溼熱產酸。那麼脾的陰,胃的陽,又從哪裡來的呢?

答:脾胃陰陽不獨是脾胃自己的特性,脾陰是受腎陰的接濟。胃陽是受腎陽供應。反過來說,脾為陰土,也有脾陽。胃為陽土,也有胃陰。腎陽也助脾陽,腎陰更助胃陰,互相的濟其陰陽,混合變成溼熱,醞釀成為酸液,達到發酵腐熟水谷的作用。

問:西說脾不能消化,中說脾專消化,中西牴觸多年。西人把脾割去,一樣能活,豈不是西醫對了?

答:和尚罵秀才,秀才罵和尚,切糕換粽子,一類貨色。中醫說脾能消化,是指脾的全體,西說脾不消化,是說脾的一部。他割的脾也是一部。若連胰子一概割去,就不會話了。脾的本身之外有個胰子,胰是脾的息肉,在祖國文獻《廣韻》《正字通》中早有證明。

問:脾與胰本不相連,而是相近,神經與附近器官皆相適應,那麼為什麼胰屬於脾呢?

答:中醫這種氣化學問很多,與肝左肺右心表腎裡一樣神理。這正是通天地形骸之外,超出物質的精深哲學,為我祖國所獨具的。

問:那麼,割了脾後,還有脾陰嗎?

答:割脾一部和割去膽一樣。膽汁的作用是大的,膽是膽汁的庫房,膽汁的來源是肝臟,割去膽並沒有割去肝,有肝就有分泌,只是沒有儲存的庫房而已。那麼,“脾為胃行其津液”指的是胰。“脾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說得是脾。把脾割去,也就是津榮(血)沒有庫房了,並不害胰的消化、津液的吸收。

問:西人說食乳糜進人小腸作腸液化、膽什化、胰液化,中醫知道嗎?

答:《內經》“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說得多明白。中國說消化不獨是這幾件東西。食入胃中,心陽去煦照,像太陽晒地:腎火的蒸騰,像地氣的上升;脾潤、胃燥、肝升疏、肺肅降。予《內經注》頗詳,茲不備論。我們先說膽汁化吧。上邊已經說過,胃中水谷發酵了腐熟了,也就是《內經》說得“如漚”了,這完全是一溼熱燻蒸狀態(漚得食物起泡,像漚麻的一樣)。自然肝氣振動,勝土之溼,也就是溼見風則幹,也叫“木喜條達”,疏土之濁。《內經》說,“食入於胃,酸先入肝。”固然是酸味的東西先入肝臟,而胃中醞釀的酸液也是入肝。原來肝體本酸,與胃谷之酸同氣相求,則肝受其酸。肝受酸後,則肝促膽什分出制酸。那麼,這個膽制酸的過程就是風勝溼,就是木疏土。倘若木不疏土,也就是膽不制酸,則胃中苦濁,發為谷疸(見《金匱》黃疸),或者精液槽粕不分而雜下,大便色白,帶有酸氣,且有酵狀,西叫膽色素缺乏,老百姓叫拉天狗屎。胃中之酸,如果膽不制酸,也就是木不疏土,酸則傷筋,而必變成筋痿和㑊證(食多,瘦而無力,難動)。

問:那麼這個膽承肝促,溢汁入腸,腸中酸物,得苦則止的道理何在?

答:這很好解釋,如吃酸梅,筋傷牙軟,不能嚼物,俗叫“倒牙”。嚼苦物澀物就好了,所以治酸傷筋的痿證,豬膽汁、黃柏、磁石為其要藥。

問:中醫說,脾胃屬土味甘,而胃液是酸的,是否脫離事實,胡說一氣?

答:祖國醫學說,土為甘,即一切陰陽五行、丹經、兵法、文學各家無一不是以土為甘的。漫說胃液的酸不是甘,即土的味也是否和糖一樣呢?胃酸液能生甘,胃本甘而實酸,所以治胃弱必用甘而不用酸。這種超形哲學惟中國所獨有,參考《易經》《內經》都能明白。《書經》說“土爰稼穡,稼穡作甘。”《內經》“食入於胃,甘先入脾。”在臨床,脾弱者以甘補之。口甘證《內經》名曰“脾癉”。土味本甘,毫無疑問。胃液反酸是甘遇火而化酸,溼逢熱而生酸。你看有火之人食糖發酸,長夏溼熱,物變黴酸。你再想胃本味甘,逢心火煦照,腎火蒸騰,甘遇火則酸,那就是偏火的吐酸。胃本是陽土,陽生熱,如遇溼寒也生酸。如夏日本熱,溼蒸則酸,也就是脾溼盛或腎陰虛的受寒受溼的吐酸了。

問:肝本酸,分泌的液為什麼苦?酸主收斂,為什麼肝主疏布?

答:《內經》說,“陰中之陽,肝也。”肝是春天,進則為夏,退則為冬。雖然到了春天,而冬寒未淨,草木要“孚甲而出”,不得舒暢而作“乙曲”的狀態,那就是寒熱相混“酸”的意思,也就是《書經》說的“木曲直作酸”,五行家說甲乙木為確解。《內經》又說,“食入於胃,酸先入肝。”在臨床肝虛之人用酸補之,肝體本酸是肯定的。分泌的汁貯在膽中,其味大苦,苦是火味,即木生火的道理,也像由春天到夏天的一樣。

正因為肝屬酸,酸就能收,同氣相求,吸收的腐熟酸液。膽味苦,苦屬火,由木的酸收,化苦火的赫赫發揚。發揚就是疏散(肺金主斂而味辛,與此相對。見陽中之陰,陰中之陽注)。酸化苦即是由春至夏,也就是由震位到離位。由春至夏是陽氣一天一天長起來,陰氣一天一天消下去。由震位至離位,當中經過巽位,巽為風,所以說木火相煽,風助火威,火發風生,木麗火明,木生火,酸變苦,肝的分泌是苦可知之矣。

問:肝酸吸收酸液,是酸先人肝,為什麼西說肝造糖呢?

答:西說的肝造糖,也就是中說木疏土。肝吸胃液,任何成分的津液由胃中發酵吸收,可能全是酸的。化糖的原因,是由酸歷苦而成。苦是火味,就是由木生火,由春至夏,酸遇苦的融合,進化為甘。如木屬春,木之果春日多酸,而至夏則甜。夏是苦味,是火,就是酸逢夏則甘,飯酸了,經火蒸則酸退是了。

客曰:夜深矣,君疲矣,異日再來請教好了。

潰瘍訣

(1)重寒型

寒證久溫可化為熱,熱證久清可轉成寒。

川烏一錢逐漸加至三錢,桂枝四錢,白芍四錢,生薑五錢,大棗十個。每服煎好加蜜一兩。

反應:服下疼止。溼盛者臉腫、眼下腫。有時全身起天花狀皰。

應用:潰瘍寒疼,食道痙攣,食入即吐。脈弦、緊、沉、遲、細澀者,立竿見影。

加藥:茯苓。體虛加參,食入即吐,有火逆者不可用。幽門狹窄,鋇透始知。

(2)輕寒型

蓽茇三錢,良姜三錢,乾薑三錢,黨蔘三錢,蒼朮四錢,甘草三錢。

加藥:附、桂、烏藥、椒、辛。

(3)大熱型

川連四錢,生地五錢,當歸四錢,知母四錢,黃柏三錢,梔子三錢,馬勃三錢,元參四錢,銀花四錢,漏蘆三錢,白頭翁三錢。

熱重加犀角(可以水牛角代之,下同)、石膏。

(4)輕熱型

五倍子四錢,蒲公英一兩,馬勃三錢,玉竹三錢,五爪三錢,半夏四錢,銀花四錢,元參三錢,甘草三錢,川楝三錢。

加藥:生地、二冬、漏蘆、白頭翁。

適用於弦細數,津枯火灼,洪數實數之大熱者。

(5)寒型吃熱藥轉熱

宜用輕熱型方加茅根兩半引熱外行。

(6)寒溼型

草果三錢,茯苓四錢,乾薑三錢,附子三錢,木香三錢,香附四錢,腹皮三錢,蒼朮五錢,川樸四錢,甘草二錢,薏米三錢。

適用於舌膩白,緩澀、遲澀者。

注意,寒溼久燥可轉溼熱,溼熱久清多轉寒溼。

(7)溼熱型

滑數或緩澀,舌黃如苔。

川連三錢,蒼朮二錢,川柏三錢,茵陳三錢,川樸二錢,川楝二錢,砂仁二錢,白芍三錢,秦皮三錢,土苓四錢,荷梗三錢,茯苓二錢,半夏二錢,澤蘭三錢。

(8)水飲型

滑或弦、沉伏,渴,惡飲。

陳皮四錢,半夏四錢,茯苓六錢,甘草三錢,枳實四錢,川樸四錢,葶藶四錢,榔片三錢,防己二錢,生薑三錢,二丑三錢。

(9)熱飲型

弦數,口燥。

葶藶四錢,防己三錢,椒目三錢,川軍三錢。

(10)瘀血型

澀,按虛實加減與之,虛加補藥,實加瀉破。

靈脂三錢,蒲黃三線,白朮四錢,川樸三錢,陳皮四錢,甘草三錢,阿膠三錢,當歸四錢,桃仁三錢,赤芍三錢。

(11)吐酸型

半夏瀉心湯:黨蔘三錢,乾薑三錢,甘草二錢,大棗六個,黃芩二錢,黃連二錢,半夏四錢。

(12)重定清潤愈損湯

甘草四錢,阿膠三錢,當歸四錢,五倍子四線,公英八錢,白礬一錢,兒茶一錢,白及二錢,玉竹三錢。

熱加茅根、漏蘆,虛加黃芪、山藥、內金。用於胃壁嬌嫩,納物即疼,不勝谷氣。補前人之未備。

— THE END —

1、文源:本文摘自《趙仲琴診籍四種》,作者/趙桐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編校/任思蔚。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春來到,預防過敏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