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為人體的“孤髒”,是人體“後天之根本”。脾的生理機能與特性 (1)主運化: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並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機能。包括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①運化食物,食物經胃的受納腐熟,被初步消化後,變為食糜,下送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經脾氣的作用,則分為清濁兩部分。其精微(清)部分,經脾氣的激發作用由小腸吸收,再由脾氣的轉輸作用輸送到其他四髒,內養五臟六腑,外養四肢百骸。運化水液:指脾氣將水液化為水精,亦即津液,並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的生理機能。脾氣轉輸津液的途徑及方式有四種:①是上輸於肺,通過肺氣宣降輸布全身;②是向四周佈散,以灌四傍”,發揮其滋養濡潤臟腑的作用;③是將胃、小腸、大腸中的部分水液經過三焦(六腑之三焦)下輸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④是居中樞轉津液:使全身津液隨脾陽之氣的升降而上騰下達。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上升,脾氣健運,津液化生充足,輸布正常,臟腑形體官竅得養。反之則後天供養之力薄弱,變生他疾。 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是脾主運化的兩個方面,二者是同時進行的。飲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轉輸都由脾所主。
脾氣不但將飲食物化為水谷精微,而且能將水谷精微吸收並轉輸至全身促進人體的生長髮育,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故稱為“後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的理論,對養生防病有著重要意義。(2)主統血:指脾氣具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執行而不逸出脈外的作用。脾氣統攝血液,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脾氣是一身之氣分佈到脾臟的部分,一身之氣充足,脾氣必然充盛;而脾氣健運,一身之氣自然充足。氣足
則能攝血,故脾統血與氣攝血是統一的。
脾系統的生理特性:①脾氣上升:指脾氣具有向上運動以維持水谷精微的上輸和內臟位置相對穩定的生理特性。脾主升清。指脾氣的升動轉輸作用,將胃腸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輸於心肺等髒,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潤全身。若脾氣虛衰或為溼濁所困,不得升清。脾主升舉內臟指脾氣上升能起到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若脾氣虛弱,無力升舉,可見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②喜燥惡溼,脾的喜燥惡溼的特性,與其運化水飲的生機能相關。脾氣健旺,運化水飲正常,水精四布,自然無痰飲水溼的停聚。脾氣升動,才能將水液佈散全身,而脾氣升運的條件之一就是脾體乾燥而不被痰飲水溼所困。因有“脾生溼”、“溼困牌”、“脾惡溼”“脾燥則升”等說法。
脾精,主要指脾吸收的水谷之精。脾精由脾氣轉輸到其他四髒,化為諸髒之精,故《素問·玉機真藏論》有“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說。其中脾精之濃厚者化營化血,輕清者化衛化氣,故又有脾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之論。脾精不足可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少氣乏力、倦怠神疲等血與氣皆虛的症狀。脾氣由脾精化生,具有化水谷為精微,化水飲為津液,轉輸水谷之精於全身各臟腑形體官竅,並能統攝血液等作用。
脾氣虛衰,可見食少腹脹、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觥白、形體消瘦或浮腫、舌淡苔白、脈弱等症,還可出現內臟下垂及各種出血或失精(如蛋白尿、乳糜尿)症狀。脾陰即脾氣中的具有涼潤、寧靜等作用的部分,脾陽是脾氣中具有溫煦、推動等作用的部分。脾陰與脾陽協調統一,維護著脾生理機能的正常發揮。脾陰虛可見消瘦、煩熱、食少、口脣生瘡、舌紅少津、膚細數。脾陽虛則表現為腹脹食少、腹痛喜溫、大便清稀、形寒肢冷、面色眺白,或周身浮腫、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