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位女性患者前來就診,問診訴乳房脹痛多年,且伴有全身乏力,腰痠背疼,頭痛頭暈,納少寐欠安等,期間行乳腺超聲提示乳腺多發散在增生。

查體:觸診雙乳外上、外下象限可捫及多個大小不等、扁圓形結節,邊界清楚,光滑活動度良好,膚溫正常。可見明顯壓痛,舌晦暗苔膩,邊有齒痕,舌下絡脈Ⅱ度迂曲、脈沉澀。

分析:該患者因情志不暢,鬱久傷肝,脾虛失運,肝鬱乘脾,肝脾失和,升降失常,水溼失於運化,內聚成痰濁,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凝,故痰瘀凝結為乳癖。正如《瘍醫大全》所云“乳癖……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鬱結而成” 。

辨證為:乳癖證(肝鬱脾虛,痰瘀互結),治當以疏肝健脾,化痰逐瘀之法,治療用乳腺增生貼穴位貼敷。取穴:主穴:阿是穴(疼痛點、腫脹點)配穴:太沖、足三裡 、血海、豐隆。

操作:以乳腺增生粉加以透皮露、蜂蜜調和,置於巴布貼上,貼於上訴諸穴,給患者取穴時分析到:就經絡而言乳頭屬於肝,乳房屬胃。主穴取其阿是穴、肝之(原穴)太沖與胃之(合穴)足三裡,是應其《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也。”下合穴用於治療六腑疾病。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合治內腑”和《素問·咳論》載“治腑者,治其合”之說,乳腺增生貼敷於穴位處,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裡,通過經絡的貫通執行,聯絡臟腑,溝通表裡,即(穴位→經絡→氣血→臟腑)的傳導,達到治療區域性,且調理全身陰陽氣血的作用。

最後,經過治療6次後,疼痛消失,餘症明顯改善。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油、凡士林等制膏、丸或餅劑,再直接貼敷穴位或患處,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特色外治療法療法。臨床上可用於內外婦兒等急慢性疾病,尤其在女性宮寒(月經不調、痛經、不孕不育、手腳冰涼、肥胖等)、失眠症、便祕、男性性功能障礙、小兒厭食症、過敏性鼻炎、哮喘、免疫力低下等有較好的療效。

穴位貼敷療法有如下作用:

一: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

二:藥物吸收後的藥效作用;

三: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

穴位貼敷法和其他療法比較如下

一、穴位刺激與藥物的雙重治療作用。

二、穴位貼敷療法是經穴位面板吸收藥物,不經過消化道胃和肝臟,一方面可避免肝臟及各種消化酶、消化液對藥物成分的分解破壞,從而使藥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藥物對胃腸和肝臟的刺激而產生的一些不良反應。所以,此法可以彌補藥物內治的不足。

三、作用直接,適應症廣而且用藥安全,除極少有毒藥物外,穴位貼敷法一般無危險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種較安全、簡便易行的療法。對於衰老稚弱者、病藥格拒、藥入即吐者尤宜。

四、療效確切,無創無痛。貼敷療法集鍼灸和藥物治療之所長,所用藥方配伍組成多來自於臨床經驗,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歷史的驗證,療效顯著,且無創傷無痛苦,對懼針者,老幼虛弱之體,補瀉難施之時,或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症,尤為適宜。

五、簡單方便,不需醫療裝置和儀器。

穴位貼敷療法不限於乳腺增生,內、外、婦、兒、面板、五官等科疾病皆可適用。具體如下:

中醫外治穴位貼敷療法

目前我們科不但有開展三九帖、三伏貼及如上藥貼,還開展二十四節氣穴位帖敷,用於各種體質的調理。另外,貼敷時要注意忌口,不吃海鮮及生冷,各別藥粉注意貼敷時間不宜過長。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乙肝大三陽的日常飲食要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