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養親湯,是一個降氣消痰的名方,張大昌先生加了柏子仁養心、杏仁利水,作為母親保健的良方。本文作者易辛溫的白芥子,代以性寒瀉肺的葶藶子,針對內蘊火熱的咳喘,療效更佳。
變化三子湯,痰熱哮喘嘗
三子養親湯原為韓懋所立,藥味少而藥力專,以其降氣消痰定喘之功較優,故為臨床治療痰喘證之常用方劑之一。然方中3味藥性皆偏溫,特別是白芥子溫熱之性更強,故用本方治療寒喘或一般痰喘而無熱象者較為適宜。
然臨床所見之痰喘證,並非都是寒喘。常見一些慢性痰喘病人,每因兼挾火熱之邪而使痰喘加重(此時與西醫所稱的“肺內感染”頗近似)。在這種情況下,再刻板套用三子養親湯,就不太適宜了。有感於此,餘將韓氏三子養親湯稍事變化,即以葶藶子易下白芥子,如此則使該方由溫變涼,用治痰喘而兼有火熱證候者,藥病相當,力專效巨集。
葶藶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膀胱經。《藥性論》謂其“利小便,抽肺氣上喘息懸,止嗽”。《開寶本草》謂:“療肺壅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總括其功效為:瀉肺行水,消痰定喘。因而可代白芥子而用之。但此二藥的功效並不完全相同,除了藥性一溫一寒外,葶藶子偏於瀉肺行水,降瀉之力大於白芥子,而白芥子偏於利氣豁痰,快膈消痰則略勝一籌,是以變化後的三子養親湯降氣定喘之效更速。
或問,韓懋在《醫通》中雲:凡老人苦於痰氣喘嗽,胸滿懶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藥,反耗真氣。此用葶藶子之快利,豈不違背韓氏之宗旨?答曰:葶藶子雖較白芥子快利,但亦並非峻烈之品。
對此《本草正義》早有議論……其亦知實在性質,不過開洩二字,且體質本輕,故能上行入肺,而味又甚淡,何至猛烈乃爾。證之於臨床,餘每用葶藶子10g,甚至有用至15g者,並未見有類似大黃的“推牆倒壁”之功,很少有瀉者,頂多稀便而已,所以葶藶子的開破之力並不甚猛。
再者,“有是病當用是藥”,正如《本草正義》雲:然肺家痰火壅塞,及寒飲瀰漫,喘急氣促,或為腫脹等證,亦必賴此披堅執銳之才,以成搗穴犁庭之績。另外。就三子養親湯本身而言亦是旨在開破,瀉實祛邪,乃為標急而設,一俟痰氣開通,喘急漸平,自應從本圖治。
餘多年臨床體會,用變化三子湯治療痰喘見有火熱徵象者,瀉肺利氣、消痰定喘,見效為快,療效亦更佳。
THE END —
1、文源:《當代中醫名家醫話·內科卷》,編校/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