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腎臟腑工能是相互滋補的,脾胃好吸收的精華才能營養腎臟,腎掌控著先天精氣,腎陽充足能夠溫煦體質,也能促進脾胃的執行,所以在藥用上,脾腎是相關,不能忽視單獨調節。
在調理上,我們注重調節脾腎的陽氣不管是腎還是脾,任何一個臟腑陽氣不足,都會累積另一臟腑,脾腎陽虛的症狀就會非常明顯,大多數表現為:怕冷、拉肚子、臉色旁白、身重無力、腰痠腿軟等症狀。治療上用溫陽便可,如附子、山藥、巴戟天、肉桂、補骨脂或韭菜籽等藥物,能很好的調節脾腎陽虛。
但是,很多也有併發症,如水腫、痰溼,在用藥方面就得調整,一定是從陽氣入手,改善陽虛水腫、肥胖、水飲凌心心悸、頭暈等症狀,方子有很多,如真武湯
本方以附子為君藥,本品辛甘性熱,用之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溼。臣以茯苓利水滲溼,使水邪從小便去;白朮健脾燥溼。佐以生薑之溫散,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合苓、術宣散水溼。白芍亦為佐藥,其義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
有些患者出現晨起拉肚子的現象,這是臟腑虛寒比較久的了,晨起腹瀉,代表方劑有四神丸,這類患者往往體寒,腰膝冷痛,姓欲差,長期的腹瀉,無精打采,很多是久病了,最後導致臟腑衰退。
特別還有一些腰痛、頸椎病這些,其實就是正氣衰退,產生的疼痛,除了調理,作息和慾望是要抑制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