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本 期 導 讀

中醫學非常重視「胃氣」。《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脾胃論》強調:「人以胃氣為本」,均明確指出胃氣在人體的重要性。

「胃氣」一詞,較之脾氣、肺氣等不同,其內涵往往因語境而有所差異,需明辨。

1、指胃的受納腐熟、通降功能。

這與腎氣、肺氣、肝氣、心氣、脾氣是指各髒功能一樣。胃氣旺,則胃的受納腐熟、通降作用強;胃氣虛,則胃的受納腐熟、通降功能減。

2、指胃的氣機。

臨床見嘔吐,噯氣,呃逆,噁心時,習慣稱胃氣上逆。胃屬腑,氣機以下降為順,逆則為病。《臨證指南醫案·脾胃》言:「胃宜降則和。」

3、為脾、胃、小腸消化吸收功能的統稱。

《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也。」 ——此胃氣實包括了脾運化水谷,胃受納腐熟以及小腸化物、泌別清濁功能。

「人以胃氣為本」也是這個含義,胃氣強,即整個消化吸收功能強,氣血生化有源;胃氣弱,即整個消化吸收功能弱,氣血生化乏源。《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

4、指人身各氣的別稱,包括元氣、營氣、衛氣、谷氣、清氣等。

李東垣在《脾胃論·飲食勞倦論》裡說:「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

《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再說:「胃氣者,谷氣也,營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

5、指脈象的特徵。

即脈來從容和緩、不快不慢為有胃氣。張景嶽《類經·脈色類》說:「胃氣之見於脈者,如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是皆胃氣之謂。大都脈代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便是胃氣之脈。」

有胃氣之脈表示正氣足,雖病卻易治。

景嶽又說:「若四季相代,而但弦但鉤但毛但石,是但代無胃,見真藏也,故曰死。」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髒脈,不得胃氣也。」言脈失從容和緩之象,真髒脈外現,是胃氣已盡,此示病情較重,預後不良。

脈之胃氣又可顯示人體正氣。故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

6、舌苔形成的主要因素。

舌苔由胃氣燻蒸而成,正常人是薄白苔, 由於病人的胃氣有強弱,機體有寒熱虛實,故可形成各種不同的病理舌苔。

比如剝落苔,常與胃氣受損有關。有根苔多表明病人有胃氣;無根苔多表明胃氣已衰等。

7、指人體正氣。

《景嶽全書·道集脈神章》雲:「己蓋胃氣者,正氣也,病氣者, 邪氣也,夫邪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凡邪氣勝則正氣敗,正氣至則邪氣退矣。若欲察病之進退吉凶者,但當以胃氣為主。察之之法,現在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知邪氣之愈進,邪愈進則病癒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胃氣至則病漸輕矣。」

這裡說的是,胃氣即正氣,然此正氣之候則視脈之變化。則脈象之胃氣與正氣之胃氣,實是互為表裡關係。

以上「胃氣」內涵,雖然一個名詞,各自表達,但岐義並不大,僅是胃功能的逐漸外延而已:最初的胃功能外展為脾、胃、小腸消化吸收功能的統稱;消化吸收功能可化生或充養元氣、營氣、衛氣、谷氣、清氣;各氣旺即正氣足;正氣盛衰可顯於脈與舌象。

胃氣主要表現在食慾、脈象、舌苔和神色等方面。

一般以食慾正常,脈象從容和緩、不快不慢,舌苔正常,面色榮潤,稱之為有胃氣。反之,則為胃氣傷或胃氣敗。

臨床上,往往以胃氣之有無或強弱作為判斷預後吉凶的重要依據。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不食》中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此百病之大綱也。故諸病若能食者,勢雖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勢雖輕而必致延劇。」

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保養胃氣」實質就是強調因應養生、防病、治病不同目的,通過採取適當措施,保護脾胃的功能,避免敗胃藥食,否則「胃氣一敗,百藥難施。(《醫宗必讀》)」進而達到提高正氣,防邪祛邪,養生延年的目的。

所以《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得了​胃、十二指腸潰瘍,該怎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