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低血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關於低血糖的「真相」,許多人卻未必真正了解。
真相一:不同人群低血糖的診斷標準不同
由於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較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風險更高、危害更大,因此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診斷標準是不一樣的,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標準是血糖<2.8 mmol/L,而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 就是低血糖。
真相二:低血糖往往比高血糖更凶險
對於高血糖的危害患者都比較清楚,也非常重視。相比之下,對於低血糖的嚴重危害卻往往不夠重視。這需要醫護人員在患教時進行特別強調:低血糖的危害絲毫不遜於高血糖,有時甚至更加快速和凶險。
如果說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來計算的,低血糖的危害則是以小時來計算的。輕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出現飢餓感、頭昏眼花、心慌手顫、面色蒼白、出冷汗、虛弱無力等症狀。
老年人低血糖還易誘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此外,急性低血糖還可引起腦水腫;慢性低血糖可降低認知能力,導致智力下降及老年性痴呆。
真相三:飢餓感≠低血糖
前文已述低血糖的危害性,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則是患者如何得知自己低血糖了。不少患者會錯把飢餓感將低血糖症等同起來,這點也需要醫護人員加以強調。
有些患者儘管血糖很高,但由於胰島素絕對缺乏或存在胰島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轉運進入細胞內為機體所用,同樣也會出現飢餓感。因此,當出現飢餓感時,應該做的是要及時監測血糖,判定血糖是高還是低,以避免盲目補充食物。
還有一種情況也值得注意:「低血糖反應」。
這種情況多發生於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由於血糖下降過快或下降幅度過大,儘管其血糖仍在正常範圍內甚至稍高於正常值,患者仍出現心慌、出汗、手抖、飢餓等低血糖症狀。故規律性監測血糖並檢視血糖的變化趨勢、變化速度也很重要。
真相四:低血糖不一定都有症狀
當血糖低於正常時,有些患者會出現明顯症狀,有些患者症狀輕微,有些患者則完全沒有症狀。
「無症狀性低血糖」多見於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長期頻繁發生低血糖的患者(如某些脆性糖尿病患者),其原因可能與機體神經系統受損、交感神經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有關。無症狀性低血糖患者,由於低血糖發作時無任何先兆,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昏迷狀態,因此,非常危險。
對這類患者,醫生同仁不能忘記 2 條:1. 囑託患者加強全天候血糖監測;2. 血糖控制不宜過嚴。
真相五:低血糖可以有多種「面孔」
臨床觀察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的臨床表現並不完全一樣。
例如,嬰幼兒及低齡兒童低血糖常常表現為哺乳困難、易激惹好哭鬧、面色蒼白、出冷汗、注意力渙散,噩夢易驚、遺尿等,由於症狀缺乏特異性,必須細心觀察方能發現。
成年人發生低血糖往往症狀比較典型,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飢餓感、心慌、手抖、出虛汗、四肢無力等等。
而發生於老年人的低血糖要麼沒有任何症狀(即「無症狀性低血糖」),要麼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如言語行為反常、抽搐、偏癱、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很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腦卒中」或「癲癇發作」。
真相六:低血糖並非都是降糖藥使用不當所致
低血糖發生除見於降糖藥物(包括胰島素)用量過大以及用藥後未及時進餐以外,還常見於節食過度、運動量過大、空腹酗酒等情況。
有些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表現為進餐後期(約餐後 3~5 小時)低血糖,原因在於胰島素分泌水平與餐後血糖變化不同步,胰島素分泌高峰延遲所致。
真相七:不是所有低血糖都與糖尿病有關
儘管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但卻並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臨床上,諸如「胰島 b 細胞瘤」、某些胰外腫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慢性腎上腺功能低下(Addison 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同樣也可導致低血糖。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低血糖的診斷,還要儘可能地找出導致低血糖的原因,特別是隱藏在低血糖背後的原發病,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低血糖問題。
真相八:人體對低血糖的反應閾值並非固定不變
正常情況下,機體血糖濃度維持在一個比較狹小的範圍。一般當空腹血糖高於 3.9 mmol/L 時,可排除低血糖的可能。但長期高血糖會使人體對低血糖的反應閾值升高。長期高血糖患者如果血糖下降速度快,達到了因長期高血糖而已經上調了的低血糖反應閾值,這時即使血糖正常,患者也可出現低血糖症狀,我們稱之為「低血糖反應」。當然,隨著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其低血糖反應閾值也會隨之下調。
真相九:「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應」不是一回事
這三個概念是有區別的:(1)「低血糖」是一個單純的生化指標,表明患者血糖水平達到低血糖診斷標準,但它不涉及症狀的有無;(2)「低血糖症」是指患者血糖水平達到低血糖標準,同時還伴有低血糖症狀;(3)「低血糖反應」是一個臨床概念,指患者具有低血糖的症狀與體徵(如心慌、出汗、手抖等),但對其血糖值沒有規定要求,多數情況下低於正常,但也可以正常或略高。
因此,「低血糖」和「低血糖症」是嚴格按照血糖值判斷的,而「低血糖反應」則不然。
真相十:「低血糖反應」也須按低血糖處理
前文已區分過「低血糖」、「低血糖症」以及「低血糖反應」的區別。由於低血糖反應同樣會誘發嚴重心腦血管事件,因此,也要按照低血糖緊急處理。那種認為「低血糖反應」不是低血糖,因而不需要處理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真相十一:解除低血糖症狀,吃乾糧未必都有效
當低血糖發生時,如何快速救治是很重要的。而中國人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對於怎麼吃是特別在意和關心的。當低血糖發生時如何從飲食角度出發進行處理也是醫務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囑託工作。
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出現低血糖時大都會選擇饅頭、餅乾等主食來緩解症狀,雖然這不能說不對,但卻不是最恰當的選擇。由於對低血糖的救治需要爭分奪秒,正確的做法是,迅速進食糖塊、果汁、蜂蜜等「單糖」食品,因為這類食物可很快被腸道吸收入血,從而迅速緩解低血糖症狀。而饅頭等澱粉類食品屬於「多糖」,需要在體內經過逐級代謝分解變成單糖才能被人體吸收,其糾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對較慢。
另外,服用α-糖苷酶抑制劑的糖尿病患者在發生低血糖時,一定要補充單糖(如葡萄糖、蔗糖),因為α-糖苷酶抑制劑可以延緩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如饅頭)的吸收,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