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心脈攣急或因閉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為主症的一類病症。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絞,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溫者,謂之心痛。
二、病因病機1.寒邪內侵
2.飲食不節
3.情志內傷
4.肝腎虧虛
三、診斷要點
1.疼痛的部位:膻中及左胸膺部有的可及肩背、臂、胃脘等部位,甚至可沿手少陰,手厥陰經循行部位串至中指或小指,呈發作性或持續不解。
2.疼痛的性質:悶痛、灼痛、絞痛、刺痛、隱痛等。
3. 伴有症:心悸氣短,自汗,甚則喘息不得臥。嚴重者疼痛劇烈,汗出肢冷,面色蒼白,脣甲青紫 ,芳香溫通藥物不能緩解,可發生心脫,心衰,猝死等危候。一般輕者幾秒或數十分鐘,經休息或服用芳香溫通藥物後可緩解。
4.突然發作,時作時止,反覆發作。
5.多見於中年以上,常因情緒波動,寒冷刺激,飽餐之後,勞累過度而誘發。
6.輔助檢查:心電圖、心肌酶等異常。
四、鑑別診斷1.真心痛與厥心痛:
真心痛是心痛的重症,由於心脈閉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溫,舌青氣冷,面白脣紫,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經服芳香溫通藥物不能緩解,疼痛時間由幾小時至幾天不等。
厥心痛是由於心脈攣急則疼痛程度較輕,疼痛時間較短,芳香溫通藥物可以緩解。通過心電圖及心肌酶譜的變化,可以協助鑑別。
2.真心痛與胃痛:
真心痛之不典型者亦可表現為胃脘部的疼痛,易被誤診。
胃痛多由長期飲食失節,飢飽勞倦,情志鬱結或外感寒邪,或素體陽虛,脾胃虛寒所致。疼痛多發於食後或飢餓之時,多伴有噯氣,呃逆,嘔吐,泛酸,腹脹等胃系症狀。真心痛,多伴有心悸,氣短,胸部憋悶,通過心電圖,心肌酶譜的檢查加以鑑別。
五、辨證要點1.辨疼痛性質:
刺痛:血瘀互結所致。
灼痛:陰虛,痰火所致。
絞痛:陽虛,陰寒凝。
悶痛: 兼脅脹,善太息:氣滯。痰涎,陰天易作,苔膩者:痰濁。氣滯,心慌:心氣不足。
2.辨氣血陰陽虛
氣虛表現為疲乏,氣短,心慌,心悸,舌質淡,胖嫩或有齒痕,脈濡,或沉細,或結代。
陽虛是在氣虛的基礎上出現胃寒肢冷,精神倦怠,自汗,面白,舌質淡或胖,脈沉細,或沉遲。
血虛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面色淡而無華,脈細或澀。
陰虛是在血虛基礎上出現心煩、口乾、盜汗、舌質紅, 少苔,脈細數或促;陽脫表現為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蒼白,或暗淡,或淡紅,舌質暗淡,脈微欲絕。
3.辨氣滯、血瘀、痰阻、寒凝
氣滯表現為心胸悶痛,憋悶,脅肋脹痛,苔薄白,脈弦細弱。
血瘀表現為心區刺痛,面色晦暗,口脣指甲青紫,舌隱青,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細,弦或澀,促、結、代。
寒凝表現為心區絞痛,四肢逆冷,面色青白,舌質淡,苔薄白,脈伏,沉細或遲緩。
痰阻表現為心區悶痛,肢體沉重,噁心頭暈,面色黃白虛浮,舌體大有齒痕,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或滑,或促。
4.辨真心痛舌苔脈象
薄白苔常見於早期或恢復期,主氣虛,一般病情較輕,預後較好。
膩苔多見於急性期,為痰濁明顯,病情較重。
黑褐苔屬陰液枯竭,多屬病情危篤。
舌質光紅為陰津欲脫,病情危重,提示預後不良。
紫暗、瘀斑舌為血瘀,且瘀血與痰濁互結。
淡暗舌或兼舌體胖大有齒痕多為氣虛血瘀。
沉滑脈見於痰濁內阻。
沉細脈見於虛寒。痛甚者脈搏必伏,或短,或數,或澀。
急性期左寸,右尺常呈細弱或沉細弱之象。
脈微欲絕者見於陽脫。
六、治療原則1.心痛發作首先要救急,病情穩定後再辨證論治。
2.標要分清陰寒、痰濁、血瘀、氣滯,祛邪治標:芳香溫通、通陽、活血化瘀、宣痺滌痰為主。
3.本要分清氣、血、陰、陽虧虛,扶正固本:益氣養陰,溫陽補氣,養血滋陰,補益肝腎等法。
4.總治則不外“補、通”二義。
七、分型證治1.心血淤阻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胸悶心悸,因惱怒而致心胸劇痛,時作時止,日久不愈,眩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或黃膩,脈沉澀,或弦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湯。
當歸、赤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
牛膝——引瘀血下行;
生地——涼血清熱;
柴胡——疏肝解鬱,升達清陽;
桔梗——開宣肺氣;
枳殼——開胸行氣;
當歸——養陰潤燥,使瘀祛而不傷陰血。
2.痰濁內阻
主症:胸悶痛如窒,痛引肩背,疲乏氣短,肢體沉重,痰多,時有胸悶刺痛、灼痛,舌質淡,或紫暗,苔厚膩,或黃膩,脈滑,或弦滑,或滑數。
治法:通陽洩濁,豁痰開結。
方藥:栝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寬胸散結化痰;
薤白——辛溫通陽,散結,豁痰下氣;
半夏——化痰降逆;
3.陰寒凝滯
主症:胸痛如絞,時作時止,感寒痛甚,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或沉緊。
治法:辛溫通陽,開痺散寒。
方藥:栝蔞薤白白酒湯。加枳實、桂枝、附子、丹蔘、檀香。
桂枝、附子、薤白——辛溫通陽,開痺散寒;
栝蔞、枳實——化痰散結,宣痺降逆;
丹蔘——活血通絡;
檀香——溫中寬胸止痛。
4.氣陰兩虛
主症: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悸心煩,疲乏,氣短,頭暈或手足心熱或肢體沉重,肥胖,胸憋悶而刺痛。舌質嫩紅苔少或有齒痕,或薄白或舌質淡青有瘀斑或苔厚膩或黃膩。脈細弱無力或結、代,或細緩,或細數,或沉緩而澀,或沉緩而滑,或沉滑而數。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方藥:生脈散合人蔘養營湯。
人蔘、黃芪、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以助生化之源;
地黃、麥冬、當歸、白芍——滋陰養血;
遠志、五味子——養心安神。
5.心腎陰虛
主症:胸悶痛或灼痛,心悸心煩,不寐,盜汗,腰膝疲軟,耳鳴,頭暈目眩,胸憋悶刺痛,面部烘熱,善太息,脅肋脹痛,汗多,舌質紅絳或有瘀斑,苔少或白,脈細數,或促。
治法:滋陰益腎,養心安神。
方藥:左歸飲。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藥——滋肝腎之陰;
茯苓、山藥、甘草——健脾助生化之源。
6.心腎陽虛
主症:胸悶痛氣短,遇寒加重,心悸、汗出,腰疲,乏力,畏寒肢冷,脣甲淡白,胸痛扯背,四肢厥冷,脣色紫暗,脈微欲絕,動則氣喘,不能平臥,面浮足腫,舌質淡,苔白或紫暗。脈沉細或脈微欲絕或沉細遲,或結代。
治法:益氣壯陽,溫絡止痛。
方藥:參附湯合右歸飲
人蔘——大補元氣;
附子、桂枝——溫壯心腎之陽;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補益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