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藥王孫思邈曾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明代醫家汪綺石說:"春防風,又防寒"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春季尤其是老弱病者,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做到冷空氣到來之前就及時添衣,莫急於減衣,以順應天時,未雨綢繆,科學養生。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那麼如何"春捂"更健康呢?唐山市中醫醫院腫瘤科副主任王清賢為大家支招。

"春捂"並非是要全身上下捂得嚴嚴實實。中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頭部及上半身位置屬陽,對風寒之邪的抵禦能力較強,不需要作為"捂"的重點。而下半身位置屬陰,對風寒的抵禦能力較差,也就成為捂的重點,尤其是人的雙腳更應捂。因此,"春捂"應重點做好雙腳和腿部保暖,厚褲和厚襪不可過早減去,並常用熱水燙腳,睡覺時下半身蓋厚一點。

"春捂"要"下厚上薄"還因為寒氣大都是由下而上侵入體內的,尤其是愛美女性,不要過早地換上輕薄的裙裝,否則裸露的腳趾、踝關節、膝關節易感到酸脹、沉重、關節僵直、走路時痠痛等,嚴重的還可致關節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種婦科病等。

從時間上來講,一是要把握時機,做到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待氣溫回升後,也得再捂7天左右,減得過快有可能減出病來。總的來說,春捂要捂到清明時節方可告止。

把握好氣溫,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春捂第一個關鍵部位:手腕,守全身血脈

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能夠強化臟腑,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神門穴的位置位於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裡側,主治胸痛、便祕、焦躁、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疾病,為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平常沒事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春捂第二個關鍵:腰眼,腎好一切都會好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痠軟怕冷,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睏倦疲乏,按摩腰部腎俞穴可滋陰壯陽,補腎健腰,腰眼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該穴,可溫暖腎陽。

●春捂第三個關鍵:小腿,聚陽氣、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足臨泣穴就在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春捂第四個關鍵:肚臍,啟動胎息能延壽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容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

神闕穴的保健方法有以下三種:

1、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36下。

聚氣法:端坐,放鬆,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空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2、 意守法:放鬆,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於神闕,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

王清賢提醒:"春捂"主要適應體弱、機體自身調節能力差的人群,這類人群對外界的變化不能作出恰當調整,因此需要適當程度的"春捂","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通訊員史愛華)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感染HPV不要慌,日常做好這4點,HPV轉陰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