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形勢比人強,形勢逼人強。

於是,1月24日,阿里健康先後在支付寶App、手機淘寶相繼上線網際網路醫生免費義診服務,截至1月26日零點,阿里健康“線上義診”服務的活動頁面累計訪問使用者數近40萬,每個小時平均近3000人發起線上諮詢。。

1月31日,阿里健康聯手淘寶直播開通“專業醫生直播答疑”。江西一位醫生的直播有超過10萬人次觀看,1個多小時內回答100多個問題,工作強度相當於一臺小手術。同時阿里健康還聯合支付寶上線“心理援助專線”,面向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心理援助。

是的,戰“疫”與時間賽跑,有速度、有溫度、有深度,才是網際網路醫療該有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而到了3月初,新冠病毒在國內的流行高峰已過,中央再次強調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加快5G網路、資料中心等七大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成為對衝疫情影響、提振中國經濟的一個關鍵詞。

招商證券預計,近五年,“新基建”七大投資領域的投資規模將達5萬億元至7萬億元。未來兩年,複合增速將保持在30%以上。技術滲透、產業升級必將成為主基調。

因此,在“新基建”風口下,被新技術、衛生產業雙重加持的網際網路醫療勢必崛起。特別是經歷戰“疫”,被驗證的線上問診、送藥,醫療分析技術等有望快速普及。

用諮詢公司德勤的形容:這將推進中國醫療行業的深刻變革,加速醫療服務模式數字化轉型。掃除盲點、補齊短板,實現又一輪供給側改革。

為此,3月15日,阿里健康宣佈新一輪組織升級,由朱順炎出任執行長、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由他統籌阿里系的醫療健康創新,前端滿足使用者需求,後端提升醫療效率,打造網際網路醫療的數字化“新基建”。

當然,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不是第一天才有的新事物,賽道里玩家眾多。但絕大多數玩家,要麼業務沉澱在各個部門,沒有打通、沒有合力;要麼只集中於線上問診、導醫、售藥、知識普及某一環節,沒能力貫通產業上下游,只能偏安一隅。面對新基建,可打的“牌”不多,反應也慢了很多。

就像一個行家告訴小郝子的:醫療上下游分散,規模大、痛點多,技術滲透少,正是機會所在。但是僅固守某個環節或者撒胡椒麵地佈局,見效慢、創新風險大,只有營造出一個生態,獲得整體的力量,才能成為行業高玩。

一切就像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先做對,才能做好。否則,跟風跟風!跑得越快,摔得越深。

“爆肝”搶什麼

理解需求,定義場景,場景即使用者,使用者即一切——這是網際網路世界顛撲不破的道理。

因為,牛X的模式無須費勁解釋,把它還原到一個場景,就可以跑得順暢;解決痛點的服務無須費力推廣,把它代入到一個場景,就能讓人感到重新整理三觀的創新。

比如,返工潮來臨,部分線下設施也醞釀開放。此時,抗疫最大的挑戰就是抗傳染,人員流動管理的要求極高。

社群網格管理的陣地戰,變成移動戰、鑑別戰,如何避免瞞報誤報、提升甄別效率,就成為關鍵。

為了讓社群打卡、企業打卡等成為現實,一群阿里技術人集中在杭州西溪路的創投中心,幾十個人吃住在一起,24小時兩班倒,就是要“爆肝”出“健康碼”。

它隨時集結申報情況,以紅黃綠三種顏色確認使用者是健康、疑似、確診何種狀態,用二維碼錶現,代替紙質的路條、通行證。

2月7日,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碼”,隨後在國家級單位的推動下,半個月便複製到全國200多個城市,總訪問量超10億,覆蓋公交地鐵、社群、寫字樓、商場超市、機場車站等十大場景,大大提升了流動人群的安全係數,降低了戰疫成本。

與之類似,阿里巴巴達摩院藉助衛生部門提供的知識包,讓機器人學習了與疫情相關的專業知識,只用幾天時間,便為“浙裡辦”APP提供“智慧疫情機器人”,用於新型肺炎的服務與管理。

正如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所說:“公司用他們選擇核心業務的方法和框架,來分析社會責任,他們就會發現……這是企業實現創新和提高競爭優勢的潛在機會……其思維在未來的競爭中決定成敗。”

這樣,以技術創新提升供給,解決現實的痛點、難點,就完成了《商業的本質》裡說的“探求真實,建立信任”。

阿里健康正可以利用淘寶(月活超8億)、支付寶(活躍使用者12億)等作為服務出口,同步共振,向協同要效率,向整合要效益。在網際網路醫療的使用者端,立信、立格局。

例如,健康碼就已經走向產業鏈上游,在杭州、溫州連線整個醫療體系,市民可以一碼通行,看病買藥。

如此,阿里健康也不再侷限於“藥”的售賣、追溯,轉而理順阿里大健康板塊的創新脈絡,讓商業有深度、醫療有溫度,區別於其他玩家泛泛連線使用者的散亂、淺薄,一切滋味就在那變而不猛的曲折裡。

硬核有擔當

當然,創新是否給力,不僅要看它有沒有針對痛點,優化客戶體驗,還要看它有沒有針對需求,提高行業效率?

2月10日,民政部基層建設和社群治理司司長陳越良建議,打造社群防控應用,保護基層人員安全,並號召網際網路公司開發“一個服務社群抗疫的軟體”。

很快,阿里雲便在微博上回應,稱“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它開發出一款免費的社群智慧防疫小程式。開通後,社群一線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支付寶、釘釘等app線上完成居民出入登記、健康打卡、疫情通知等工作。

同樣解壓的,還有醫院裡的醫生。

2月15日,達摩院、阿里雲借衛生部門的病理資訊、新近的學術論文,研發出一套針對新冠肺炎的AI診斷技術。有它的幫助,疑似病例的CT診斷,只需要20秒。

之後,該技術在湖北、上海、廣東、江蘇等16個省市100多家醫院上線,對6萬個臨床疑似病例的CT影像進行診斷,準確率高達96%。

要知道,此類臨床CT影像有300多張,單靠醫生肉眼分析,每個病例要用5-15分鐘,而且極易引發視覺疲勞,影響判斷的準確性。現在,他們從看CT的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投入到更重要的臨床救治中。

而在此前,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線自動化的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它也藉助達摩院的人工智慧演算法,把疑似病例的基因分析,由數小時縮短到半小時,還能精準檢測出病毒的變異情況。

用阿里巴巴集團副Quattroporte劉鬆的話說:抗疫就是與時間賽跑,資訊、資料以光速傳播、運作,所以,數字化技術營造的空間,成為我們抗疫的避難所。

現在,這些技能合歸一處,就構成了阿里在大健康領域的底座。

畢竟,技術硬核的阿里雲有計算力、資料,行業應用經驗,思維硬核的達摩院有先進的演算法、交叉學科能力。

它們融合在一起,形成大健康板塊的生態擔當,阿里就能用超常的速度,提升醫療的在診斷、手術、零售、慢病管理、公共健康管理等各方面的效率,造就多維、共生、高度協同的醫療“經濟體”。

這才是真正的供給側改革——它不是單一技術、應用或產品的升級,而是著眼整個行業在社會基礎設施層面的升級。介時,所有要素數(據)智(能)化、互聯互通、高度協同,變革著社會的生產方式。

相對的,垂直醫療平臺“缺乏生態分擔,創新成本、風險高,迫於行業波動大”的特點,暴露無疑;而部門各自為戰的平臺,無法觸及行業根本,只能在原有系統上打補丁,難得有品質的增長。

一切就像《原則》裡所寫:最重要的,不是預知未來,而是知道在每個時間點上,如何作出合理的迴應。新基建的風口下,尤其如此。

未來,踩點網際網路醫療,誰吹燈拔蠟,誰吃香喝辣,一年左右便能分高下,時間不欺人,咱們拭目以待。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糖尿病早期,身體可能有5個異常,醫生:預防糖尿病,做好這4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