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84天學習分享
在兩百多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腦容量為600立方厘米左右,到了兩萬年前,人類腦容量大約為1500立方厘米。而現代人的腦容量大約為1350立方厘米,減少了10%(大概小了一個網球的大小)。
遺傳學家約翰·霍克斯說,按照這樣的趨勢,再過兩萬年,人類的腦容量水平將接近50萬年前的祖先的腦容量(1100立方厘米)。
腦容量在兩萬年前達到頂峰,之後逐漸減少。
在解釋人類的大腦容量變化前,我先來說一個人類身邊小夥伴的情況——山雀。山雀腦袋大小可以在一年裡發生變化。究竟是怎樣一個變法呢?
春天萬物復甦,蟲子也到處可見,這時山雀的腦袋就會變小。到了秋天,該儲存糧食了,山雀需要好好盤算規劃,到底應該把過冬的糧食放哪裡呢?這時,它的腦袋又會變大一點。
你有沒有發現什麼特點呢?
大腦是處理資訊的器官,當湧入大腦的資訊量減少,大腦就會變小。
兩萬年前是一個神奇的時間節點,人類在這時也開始陸續進入“農業社會”。也就是說,腦容量的下降,與步入農業社會的節奏基本是一致的。那麼,這是巧合嗎?
一、技能種類與深度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對群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1. 技能種類越來越單一
以前一個人為了生存下去,需要掌握各種各樣的技能,比如鑽木取火,抓果實,找獵物,躲避野獸等等。
隨著合作程度的加深,每個人只需要掌握一個技能就好了。比如在一個部落中,有人負責捕魚,有人負責做飯,有人負責蓋房子,有人負責探查訊號等等。
在現代社會中,分工更加細化。在每一個環節中,每個人就像螺絲釘一樣,只要安安穩穩地簡單執行即可。
合作時,不用再想那麼多。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大腦對應的功能區域在逐漸退化。
2. 對工具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現在,你問問自己,你的計算能力和書寫能力與學生時代相比,有沒有退步?為什麼會這樣?
技術在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讓我們變得更“懶”。在以前沒有計算器的時候,兩位數的加減乘除應該我們都能比較輕鬆地計算出來。而現在,我經常聽身邊的人說,沒有計算器感覺自己什麼都算不出來了。
書寫能力也是。現在大部分人,一週都寫不了多少文字了,大多是透過手機打字或者電腦敲鍵盤。“打字”速度變快了,可是我們的“書寫能力”卻在逐漸減弱。
透過電腦、計算器確實能提高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效率。同時,這些習慣,也在變相減少我們大腦的“運動量”。大腦“用進廢退”,某些功能長期不使用,大腦覺得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腦容量也在不斷地減少。
二、大腦“耗能”更加高效
這一點和計算機的演變歷史有點像:
計算器剛發明出來的時候,是一個“龐然大物”。和現在的運算效率比,那可真是非常慢了,同時,耗電還特別大。隨著電路、晶片等各種技術的發展,計算器變得越來越“小巧”,功能卻在不斷增加。
在距今約兩萬年,人類的腦容量發展到頂峰。之後,大腦發現這樣不行,一直增加容量,我主人身體能量跟不上啊。那咋辦呢?那就提升我的資訊處理能力,讓我的耗能變得更少,同時還不影響我的日常功能。
於是,經過年復一年、成千上萬年的“迭代最佳化”,我們的大腦,也升級到了“N.0”版本。
接下來,你覺得我們人類的腦容量是會繼續減少,還是逐漸上升呢?說出你的看法吧。
以上是我今天的學習分享。我是潤東,和我一起,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