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這麼兩句民諺:“早春二月,乍暖還寒,最難將息”“早春早春,慎防春瘟”,充分表明春天溫度變化比較大,忽冷忽熱,各種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比較活躍,是很多流行性疾病的高發季,意味著春季比其它季節更容易生病,也說明春季養生的重要性。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事半功倍呢?讓我們一起來解鎖春季養生的祕訣:抓住養肝護肝“一個重點三個支點”,做到“六宜六不”,當一個傳播健康的小達人。
“一個重點三個支點”:春季養生,養肝護肝是重中之重。遵五行說法,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在春季萌發、生長。肝臟是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的器官,有著調節氣血,幫助脾胃消化食物、促進吸收營養的功能以及調節情緒、疏理氣機的作用。而春季是細菌、病毒繁殖活躍的時節,肝臟承擔著人體解毒、排毒的職責,負擔最重,並且肝氣升發,也容易誘使舊疾復發。故此,想要得到一整年的身體康健,春季必須養肝為先。
支點一:多喝水,保護肝臟。“多喝熱水”作為微博上女性吐槽“塑料男朋友”的常用語,榮登女孩最討厭的10句話榜首,這句看似無用的話,在這季節卻蘊含“大道理”。多喝水可增加人體血液迴圈容量,促進血液迴圈和維持電解質平衡,還可促進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促進腸胃消化吸收,利於體內垃圾廢物的新陳代謝,減少毒素對肝臟的損害。春天又是比較乾燥的季節,要及時補充水分,不能等到很渴了才喝水。
支點二:多吃溫陽補氣的食物。古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到“春夏補陽”原則,春季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充實人體陽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這一點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的主張是相通的,切記少吃黃瓜、茭白、蓮藕等性寒之物,以免妨礙陽氣生髮。
支點三:保證充足的睡眠,拒絕熬夜。熬夜即為熬氣血,身體超負荷工作,使氣血受損,極易出現功能性紊亂,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陰虛火旺,其實“讓各科醫生都很擔心的熬夜黨”都很清楚熬夜的危害,不過一旦熬起夜來,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很多人甚至是反覆默唸著“再熬夜會猝死,再熬夜會變老變醜”才在深夜戀戀不捨地睡去。要知道,電視劇是永遠追不完的,網頁是永遠刷不完的,好小說是永遠看不完的,綜藝和各類搞笑視訊是取之不竭的,但是每個人命就只有一條,只有養護好身體,才能擁有和體驗更多的人生樂趣。所以,作為一個養生的惜命(怕死)的中年人,晚上最好十點之前入睡,最晚不超過十一點,中午有條件的也要小憩半個小時以上。
“六宜六不”:1.宜保暖,不可過早脫掉棉衣。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經過漫長的寒冬,人體散熱調節機制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此時切忌急於減棉衣。春寒料峭,且溫度變化大,衣服單薄,身體來不及反應,病菌容易乘虛而入,引發流感等季節性疾病,尤其在適量運動出汗後,更要及時更換乾燥衣物。2.宜早起,不可貪睡戀床。《內經》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早晨人們跟隨太陽升起時起床,利於氣機生髮,晨起多伸懶腰,配合深呼吸,舒展全身肌肉,擠壓心肺,讓更多的氧氣輸送至全身,起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的作用。而貪睡戀床最易傷氣,不但會使新陳代謝功能下降,還會影響氣血執行,導致身體虧損虛弱,筋脈僵硬,還容易加速血栓的形成,害處多多。
3.宜食甘,不可多食酸性食物。
中醫認為,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為肝氣當令,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剋,春季肝氣旺,會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在春季人們要少吃酸性食物,以防肝氣過盛。多吃性溫味甘的食物,來補益人體脾胃之氣,如燕麥、大棗、黑米、山藥、高梁、糯米、南瓜等。
4.宜飲食清淡,不可貪吃肥甘厚味。
春季飲食要清淡,少吃肥肉及煎炸等油膩的高熱量食物,以免生熱上火,引發癤子、痤瘡等。要多吃萵苣、菠菜、竹筍、山藥等時令蔬菜,也可吃一些薺菜、蒲公英、馬齒莧等野菜。此外,食用菌是春天裡的天然營養品,多吃食用菌還可以增加人體抗病毒的能力,如蘑菇、銀耳、黑木耳、香菇等。切忌飲食過量、暴飲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膽汁分泌異常。
5.宜適量運動,不宜慵懶過靜。春天永珍更新,利於機體吐故納新,充養臟腑。特別驚蟄過後,適當運動鍛鍊,可增強體質和機體免疫力。室內的板羽球,戶外的羽毛球都很不錯,還可適當進行一些慢步跑、快步走、騎單車等有氧運動。
6.宜開朗,不動怒。
春天本是肝陽旺盛的季節,容易上火,而“怒傷肝”,生氣憤怒易導致肝氣亢奮,肝氣逆行,過度消耗肝血,不止影響肝臟,還會累及其他臟器。所以春暖花開的時節,切忌斤斤計較,心胸要開闊,保持樂觀開朗,才能身心舒暢。
據新聞報道,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我們的醫護人員還沒忙完國內的疫情救治就又奔赴國外戰場。而時間,在人類的苦難面前,冷靜而自持。河岸柳枝抽新綠,迎春花已開,玉蘭也白了,正如所說: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希望一切苦難早日過去,大家都可以早日擁抱多彩斑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