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300多個經穴,如何根據臟腑經絡辨證等原則選取最適宜的穴位便是鍼灸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正如古書有言:古之為醫者,不在穴之妙用無窮,而在善用穴之妙用無窮也。
中醫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經絡為通路,聯絡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因為臟腑學說是對人類複雜的生理、病理現象的高度概括,所以儘管全身病症多,但都可以按照臟腑經絡辨證來歸納治療。
如對一位內傷頭痛的患者,則須用臟腑經絡辨證來區別證型:頭痛眩暈、脅肋脹滿、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有力,則辨為肝陽頭痛,治當平肝潛陽。處方:太沖、太溪、風池、太陽、頭維。頭痛如刺,久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記憶力減退,舌暗有瘀斑,脈細或澀,治當活血化瘀。處方:阿是(放血)、大椎、天柱、合谷、三陰交。這就是臟腑經絡辨證取穴法的運用。
如對肩痛的患者,則需要按臟腑經絡辨證法來分辨屬於哪條經脈的病變。肩內側疼痛,後伸背手受限,為手太陰肺經病變,治取魚際、陰陵泉;如痛在肩峰下前側,且上舉困難,屬手陽明大腸經,治取合谷、條口透承山;痛在肩峰下後側肩髎穴處,則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取中渚、陽陵泉;痛在肩後或肩胛處,當上肢內收橫越胸前方時疼痛加重者,屬手太陽小腸經,治取後溪、飛揚。
如舌痛一症,兼見心煩口渴、心尖紅、小便短赤,用臟腑經絡辨證為心火上炎,治當清心瀉熱,刺少府以瀉心火。
下述三方面的病症也就是臟腑經絡辨證取穴法的主要適應證:
①五臟六腑病症編輯新經絡
②經絡循行線路上的病症編輯新經絡
臨床上大多數的病症,都有明確的發病部位和範圍。凡發生在某一部位的病症,只要選用一組常用配穴,就可以治療該部發生的多種病症。雖然在臟腑經絡辨證取穴法中也包含有定位的內容,但本法的定位則主要是採用西醫的解剖定位。因為有些疾病,運用傳統的臟腑經絡辨證取穴法難以取效或收效甚微,而西醫對這類疾病卻有比較精細的認識。如以病變部位為取穴基準、以解剖學知識作指導,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肱骨外上髁炎一病,屬中醫之肘勞範疇,其痛點和壓痛點在外上髁及其上下,其部位介於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少陽三焦經之間,這就難以按經絡辨證取穴來施治。雖然從經筋來講屬於手陽明之筋,但遵《內經·經筋》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的方法則取效較緩。若按照西醫解剖知識和病理學上對此病的新認識(粘連說),就可用小針刀或鋒鉤針剝離粘連,疼痛立止。
再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患者感覺腰痛,不能彎腰、久坐、久立,勞累後加重,休息後緩解。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所以腰痛雖可分為寒溼、瘀血等,認為其本皆為腎虛,而臨床上用補腎之法則很難收效。實際上,此病多見於青壯年,腎虛尚不屬主要原因,新經絡提示西醫認為其病理機制是腰背筋膜、骶棘肌和第三腰椎橫突尖部慢性摩擦勞損或急性摩擦損傷出血、機化而發生粘連所致,用小針刀在橫突尖部進行剝離和鬆解,使得此處骨肉粘連剝開、肌肉鬆解,往往就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定位取穴法的適應證:
①四肢軀幹上的經筋病,尤其是頸肩臂腰背腿疼痛為本法最宜。
②非十二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病變,如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
定位取穴法主要包括下面三個方面:
①病位取穴法,即區域性取穴法,此法尤其適用於病位固定、侷限,且和全身其他組織器官聯絡不大或無關的疾病,如項韌帶炎、肱骨外上髁炎、學生肘等,多取阿是穴;
②與病位相對大體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部位,如眼病取腦後的風池,胃脘痛取肝、膽、脾、胃俞。編輯新經絡
病穴是指有陽性反應的腧穴,是疾病在腧穴上的反映,是和疾病直接相連的部位。病變部位是病邪產生的中心,病邪沿著經絡(病經)而至腧穴,形成病-經-穴的格式。病邪與正氣並存於經絡中,可通過針孔來達到排邪外出的目的。當邪氣過盛排出不暢或來不及排洩時,則堆積在腧穴這個出口上,因而出現壓痛及其他反應。針刺病穴可以開通穴孔,直瀉病邪。所以運用病穴取穴法,可使針刺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尤其是對邪氣較盛的疾病,取效更捷,新經絡公眾號提示疾病反映於腧穴,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以節省查穴時間,提高治療效果。主要的病穴多在俞、募、郄、原、下合穴,本經、表裡經、同名經等等。也有不少的病穴不在經穴或經脈上,這就是病理狀態下的“經無常道”。而經筋病的病穴多在筋盡頭,即肌肉的起止點及肌腱的附著點。
另外,病穴取穴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驗證辨證和取穴的正確與否。因為從病穴上,不僅可以確定病變的部位,而且可以從病穴反應物和觸感的性質,來判斷疾病的寒熱虛實。一般來講,觸按涼感屬寒證,熱感屬熱證,疼痛隆起屬實證,痠麻陷下屬虛證。如治一胃脘痛的患者,疼痛數年,隱隱作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口腔黏膜白斑,脈象沉遲,證屬脾胃虛寒,按臟腑辨證取穴法,當取中脘、胃俞、足三裡,而在查穴時卻發現上述腧穴均無陽性反應,而在脾俞、腎俞、陰都、地機處有壓痛,說明屬於脾腎陽虛,當取脾、腎經穴治療。還有的胃痛患者,在肝、膽、心俞上壓痛明顯,此為情志致病,肝氣犯胃之證,治當疏肝理氣。所以從此種意義上講,病穴取穴法才是更符合辨證論治原旨的。
這三種取穴法,既可單獨運用,也可聯合使用。在治療臟腑疾病時,這三種方法絕大多數是一致的。如痰濁阻肺之咳喘症,按臟腑經絡辨證取穴法,當取肺俞、脾俞、中脘、膻中、豐隆、孔最;而按定位取穴法也是前取膻中、後刺肺俞、遠取孔最;而用病穴取穴法時,也會發現上述穴位有壓痛反應,那麼三種取穴法就融為一法了。
而更多的時候是這三種方法可以相互補充。如一位急性扁桃體炎的患者,症見咽喉紅腫熱痛、幹癢而咳,伴高熱惡寒、身痛乏力,查扁桃體Ⅱ°腫大,有膿點,咽喉部充血,辨證為外感風熱型。治當疏風清熱,取風門、合谷、天容;根據定位取穴加大椎、天柱;而用病穴取穴法時發現手三裡、太溪有壓痛,在詢問患者尚有咽乾夜甚,腰痛膝酸等症,知是素體腎陰不足,復感風熱,所以治當疏風清熱,兼用金水相生法,取大椎、天柱、天容、手三裡、太溪、少商,這樣就使取穴更適應複雜的病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