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當今社會人群普遍存在的脾陰虛、脾陽虛、陰陽兩虛、脾溼四種情況是造成人體陰陽失衡並最終導致疾病發生的罪魁禍首。陰陽是人體自生的大藥,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氣為陽、血為陰,氣血兩虛、陰陽不合是生病的根源,是導致免疫力下降的罪魁禍首。
此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病機就是由“寒”引起的溼,溼於之後成溼熱,造成肺部宣洩功能閉塞所致。陰陽失調造成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抵抗病毒的能力快速下降,導致老年人死亡率居高不下。
一、陰陽是什麼?
《黃帝內經》有言“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陰陽是宇宙間之天地大道,是萬物執行的法則,中醫理論自成型以來,一直把陰陽作為最底層基礎性的東西,沒有陰陽就沒有中醫辯證之類的了。
從《黃帝內經》來看,中醫所講的陰陽五行學說,實際是古代人類,去觀察自然,觀察人和自然的關係,所得出的自然規律。原本他不是古代哲學,他是自然科學。中醫研究問題的思路,仰視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仰視天文很簡單天上有太陽,人人都看的到。俯察地理也很簡單,地上有晝夜,有四季。有了晝夜。白天是明亮的,是溫暖的,這就是陽。夜間是黑暗的,是寒冷的這就是陰。春天夏天,日照時間逐漸加長,氣溫逐漸升高,這就是陽。秋天冬天,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這就是陰。
中醫整體觀念本源哲學理論思想體系所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三維構成空間,三段形成邏輯,天、地、人三分世間永珍,三足鼎立方為穩固之勢。中醫是實踐醫學,區域醫學,哲學醫學。
我們祖先在造字的時候,這個陽字是什麼意思呢?
在東漢的時候,許慎寫的《說文解字》,陽,高明也,山坡上太陽晒得著的地方。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陰是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我們的陽氣不亢不烈,陰氣不冰不寒,白天氣溫是合適的,夜間也不會低多少。春天夏天氣溫逐漸升高,秋天冬天氣溫逐漸降低。但是陰陽兩氣的變化,此消彼長,此進彼退,平衡穩定,經過幾十億年的變化,化育了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
中醫理論的奠基著作《黃帝內經》“生之本,本於陰陽”地球上為什麼可以有生命呢?就是因為陰陽二氣的不亢不烈,不冰不寒,消長進退,平衡穩定的交替的協調運動,所以才化育了生命。
那麼現在自然科學家怎麼認為,現在地球之外尋找生命,地球之外有生命的條件有四個。
第一個條件:這個行星到母星的距離必須適當,母星就是發著光和熱的恆星。
第二個條件:這個行星一定是由岩石組成的。或者是固體物質組成的。如果是氣體的話,光和熱就穿過了它。這個星球就不會有陰陽二氣。
第三個條件:這個星球一定要有溫度。
第四個條件:一定要有液態的水。
這兩個條件告訴我們,陽氣要不亢不烈,否則水就蒸發到宇宙去了。陰氣不冰不寒,否則都結冰了。這才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條件,這才是人類適宜居住的行星。只是現代科學家是從溫度的角度,是從光照的角度來講,而不是從陰陽的角度講。於是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黃帝內經》講的陰陽學說,不是哲學,而是古代的自然科學,他講的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條件,更不是迷信。
所以每一個生物,包括我們人體上都深深被打上烙印,因此《黃帝內經》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我們伸出手來看一看,大家都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你把手心和手背比一比,顏色一樣嗎?這就是陰陽打上的烙印,一面陰一面陽。其實我們人體的每一個器官,任何一項生理功能,都存在著陰陽二氣,即相對立,又相協調的運動,我們肺的呼和吸,我們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我們精神狀態興奮和抑制,覺醒和睡眠,陰陽就像大自然遺傳給所有生物的祕密一樣處處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