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果實或不育果實。前者稱皂莢,後者稱豬牙皂。
其性味辛、鹹,溫。有小毒。歸肺、肝、胃、大腸經。管得病有點寬,無論祛痰止咳,開竅通閉,殺蟲散結,都是把好手。
所以痰涎多、痰喘咳血,神智昏亂,咽喉病,二便不通,長瘡長疥癬等,都可用它治療。
今天就只講皂莢在祛痰方面的功效。
《藥品化義》載:皂莢,為搜痰快藥,就如專抓痰症的高階捕快。痰在腸胃間,皂莢可迅速捉到它,將其從二便扔出去,而令病癒。
而若蓄於胸膈上,如膠水一般粘在那兒,上不上下不下的,以致氣堵喘急,嚴重者悶、脹、痛都來,或是神智呆滯發昏,或是時常吐濁痰,無法安臥入睡。以其同海石(一種性味鹹平,入肺經的礦物類中藥)做成丸劑,可搜出凝結,消去濁痰而愈。
除了同海石合做成丸劑,皂莢丸最有名的用藥,當為《金匱要略》捲上記載的皂莢丸。
組成:皂莢
用法:將皂莢研成末,做成丸劑,如梧桐子大。與棗膏(棗膏製法:先將大棗洗淨去核,加水煎煮,直至煮爛,熬成膏狀,加入紅糖,攪拌使糖充分溶解於膏中即成)適量,用白開水送服3丸,白天服三次,夜晚服一次。
主治:痰濁堵肺,咳逆上氣,時時吐痰,坐在床上,連躺臥入睡都難。
在近代著名中醫經方家(經方是指漢代以前經典醫藥著作中記載的方劑,以張仲景的方劑為代表),曹穎甫與其弟子姜佐景所著的《經方實驗錄》中,載有幾個運用皂莢丸的醫案,擇一個與《金匱要略》的運用有變通的:曹殿光,蕪湖人,年齡五十多,患痰飲宿疾,病逾十載。來求診的時候,曹殿光心下堅滿,痛引胸脅,喘促聲一會兒停,一會兒起。咳則連聲不已。還不停地吐濁痰,非常的濃稠。劇痛起來,更是連安臥都困難。
我認為他的喘咳屬支飲(支飲是以胸痛,氣喘,心包腔積液等為主要表現的痰飲類疾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滲出性心包炎),與《傷寒論》之心下有水氣,《痰飲篇》之咳逆不得臥,證情相類,因用小青龍湯,不見效。再用射干麻黃湯,合小半夏湯,也不見效,而且咳逆更厲害了。怎麼辦?
用葶藶大棗方降嗎?但這個方子瀉肺,為肺脹肺癰而設,並非對應之方。即便使用此方,因葶藶瀉肺之力太強,易傷元氣,於病並沒有好處。
想到這個人時吐痰濁,劇痛的時候更不得安臥,與《金匱》所載皂莢丸證,大抵相同。於是以皂莢炙末四兩,以赤砂糖調和,與射干麻黃湯相間服下。共八劑,痰除喘平,諸症盡退。
《經方實驗錄》解其服法:皂莢炙為皂莢焦黑之灰。醫者用皂莢末四兩,是八日用藥的總量。即第一日服皂莢末一兩,次日改服射干麻黃湯一劑,以後第三、第五、第七日同第一日,第四、第六、第八日同第二日。
皂莢丸為什麼能對此症起效呢?
《經方實驗錄》說:用皂莢無非取其盪滌膠痰(沾膩濃稠之痰),而能盪滌膠痰者,都是因為含有石鹼素。西醫說驅痰劑西藥如西尼加根,中藥如遠志,桔梗,皂莢,它們都含有石鹼素,是刺激性驅痰劑。故用牙皂之莢,可以代西尼加根。這是中西學說相通的地方。
痰粘胸隔肺部而不出,則用有鹼性之桔梗因勢利導,引病邪從口部出去。膠痰在中脘胃部,則用有鹼性之皂莢引導病邪從大小便去除。這是兩者用藥的區別。
最後,借《本經逢原》說一下皂莢的成熟果實皂莢和未成熟果實豬牙皂的區別,以及入藥的方式: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溼痰,大皂力優。古方用豬牙皂治病非常多,但一般是以粉末入藥, 用於入湯藥的很少。有瘍醫用牙皂煎湯來衝吐風痰,病人服後全身長紅色痱子,數日後皮脫,大傷元氣,所以要注意用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