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胖三斤” 一度成為很多人的困擾。
過年期間,美味佳餚扎堆出現,加上親朋團聚氣氛烘托,往往食慾大開,一不小心就陷入胡吃海喝的境地。
但其實,很多春節餐桌上的“客套話”,雖然心意十足,卻有危害健康甚至致癌的風險。今年春節聚餐時,千萬別再這樣勸了!
菜來了,趁熱吃熱飲、熱食會對食道造成損傷,讓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曾對熱飲是否致癌進行評估。結果發現,飲水溫度超過65℃,就可能誘發食道癌。因此,超過65℃的熱飲也被列入2A類致癌名單。
時下,麻辣燙、火鍋成為許多人的最愛,能在第一時間享受熱乎乎的美食成為許多人的追求。熱茶、熱粥、剛起鍋的油炸食品,也是許多人的喜好。
殊不知,這樣的習慣容易導致食道粘膜不斷燙傷、修復、再燙傷、再修復,如此迴圈往復,食道粘膜癌變的風險自然增加。
此外,食道從口腔透過食道的時間僅有短短的6-60秒。過熱的食物進入胃中,同樣會對胃造成損傷。
大口吃菜,大口喝酒狼吞虎嚥的飲食習慣儘管縮短了進食時間,但對健康不利。假如同時伴有吃燙食的習慣,則會增加食管黏膜上皮的損傷,導致食道癌風險增加。
由於省略了口腔唾液的作用,沒有充分消化食物中有害物質,這種飲食習慣也會增加胃癌的風險。
此外,由於過快的進食缺乏咀嚼過程,自然加大消化負擔,久而久之容易導致消化不良,產生各種各樣的胃部疾病。
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腦感知“飽”的資訊是需要時間的。
細嚼慢嚥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將飽腹的資訊通知大腦,大腦再反饋給資訊,人就有飽腹的感覺。
但是如果進食過快,大腦無法及時獲得吃飽的資訊。當胃感覺飽的時候,一定已經進食過量了,這必然會帶來肥胖的危險。
煙燻品,多多吃煙燻的肉製品往往都會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鹽。
它的目的非常簡單,一是亞硝酸鹽具有防腐殺菌作用,可以保鮮;再就是亞硝酸鹽可以讓肉質顯得粉嫩、發紅,使得賣相和口感大大增加。
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燻肉中的硝酸鹽,可能帶來了致癌的風險。
當然,硝酸鹽本身並不致癌。但當硝酸鹽與口腔細菌或者腸道細菌作用時,會形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再與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結合,形成亞硝胺之後,才具有致癌的風險。
新鮮的蔬菜中所含的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及大蒜,具有阻止亞硝酸鹽轉變為亞硝胺的作用,對於癌症的預防具有積極意義。
感情厚,喝不夠酒精中雖然沒有致癌物質,但會刺激食管黏膜,對其產生損害。特別是60度以上的高濃度白酒,對食道黏膜的傷害更明顯。
瑞典德隆大學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如果少飲酒甚至不飲酒,食道癌的患病風險會下降五成。
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與每週飲酒少於1次相比,每日飲酒者患食道癌的風險增加近3倍,而中度飲酒(每週1-6次)者發生胃癌風險增加67%。
實際上,飲酒不僅增加食道癌的風險,肝癌、胃癌、大腸癌的風險也明顯增加。
春節就要到了,賓客宴請在所難免,但健康更加重要。我們需要在節假日期間做到飲食健康合理,才能帶著好身體過大年、迎新年。祝大家春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