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如果藥物難以控制病情,或出現難以用藥物治療的併發症,需要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的標本還需要進一步診斷和鑑別診斷。

一般來說,潰瘍性結腸炎,粘膜病變從直腸開始,向近端延伸,呈連續性、瀰漫性的慢性炎症,主要位於黏膜層及表淺黏膜下層,呈重度慢性腸炎改變。

1. UC手術切除標本的大體形態特徵:

活動性UC黏膜表面呈瀰漫性細顆粒狀伴充血、出血,可見淺潰瘍形成。

靜止期黏膜皺襞消失,黏膜面變得萎縮、光滑。黏膜面可見數量不等的炎性息肉或假息肉突起。

2. UC手術切除標本的組織學核心形態特徵:

UC病變主要位於黏膜層,可累及表淺黏膜下層,一般黏膜下層深部、固有肌層及漿膜層均無炎症波及。活動期呈活動性慢性腸炎改變,黏膜固有層全層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隱窩結構改變廣泛而顯著,可見潘氏細胞化生,結腸黏膜表面可呈絨毛狀突起。可見大量隱窩炎及隱窩膿腫,伴黏膜糜爛或潰瘍。非活動期隱窩炎、隱窩膿腫等活動性改變消失,但仍有隱窩結構的廣泛改變。靜止期黏膜廣泛萎縮伴

隱窩結構改變,沒有隱窩炎、隱窩膿腫等活動性改變,黏膜固有層炎症細胞不多。部分病例潰瘍修復後,黏膜肌層增厚,或黏膜肌層與固有肌層融合,黏膜下層消失。

3. UC的特殊形態:

(1)直腸豁免:內鏡和顯微鏡下均無直腸炎症的表現,多見於兒童和成年治療後病例。成年病例灌腸治療後,直腸炎症可消失,或由瀰漫性炎症變為斑片狀炎症。

(2)盲腸斑塊(caecal patch):左半結腸型UC同時伴闌尾口周圍炎,其間結腸正常,形成不連續的炎症。表現為直腸豁免或盲腸斑塊的新發結腸炎病例,需要注意評估小腸有無病變,以鑑別CD。

(3)倒灌性迴腸炎(backwash ileitis):UC出現末段迴腸炎症,稱為倒灌性迴腸炎。可見於少數重度全結腸炎,出現與結腸炎症相連續的迴腸炎症,累及迴盲瓣近端數釐米的末段迴腸。末段迴腸瀰漫性充血、糜爛、潰瘍。組織學上可見迴腸黏膜絨毛和固有層呈急性炎症,絨毛增粗、縮短,淺表潰瘍。

(4)暴發性潰瘍性結腸炎(fulminant ulcerative colitis):常為全結腸炎,黏膜廣泛深潰瘍,潰瘍底部甚至可見透壁性炎,固有肌層可出現肌纖維退變及壞死。透壁性炎不會出現於遠離潰瘍部位,也不會出現腸壁纖維化等改變。

4. UC手術切除標本的鑑別診斷

(1)鉅細胞病毒腸炎(CMV腸炎):原發性CMV腸炎多見於免疫低下者或老年人,可見單發或多發潰瘍。腸壁潰瘍,部分潰瘍呈燒瓶狀。潰瘍底部可見感染細胞,主要為間質細胞或血管內皮細胞,細胞體積明顯增大,細胞核內可見巨大紫紅色病毒包涵體,呈梟眼狀,胞質也可見大小不等的顆粒狀病毒包涵體。潰瘍旁黏膜呈慢性腸炎改變,可出現隱窩結構改變。

UC也可合併CMV感染,鑑別需注意評估慢性腸炎的範圍及CMV感染的範圍。原發性CMV腸炎黏膜慢性腸炎範圍侷限於潰瘍周邊,若為多發性潰瘍,病變可不連續。UC合併CMV感染慢性腸炎呈連續性,其範圍明顯大於感染及潰瘍範圍。

(2)克羅恩病(CD):病變腸段主要位於迴腸及右半結腸,病變呈節段性、透壁性,炎症累及腸壁全層,多可見明顯的黏膜下層及漿膜層纖維化,腸壁可見散在分佈的小肉芽腫。

還有一些患者,在術前術後不能完全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稱為不確定性結腸炎。不確定型結腸炎這一名稱用於手術切除標本,約5%的IBD病例在充分觀察腸壁全層病變的基礎上仍無法確定是CD抑或UC。病變呈廣泛潰瘍,常累及橫結腸及右半結腸,表現為CD和UC重疊的病變特徵,瀰漫性嚴重的黏膜炎症,伴透壁性炎症,或裂隙狀潰瘍達固有肌層等。

"IBD不能分類"可用於臨床病史支援IBD的慢性結腸炎患者,充分的臨床和內鏡資料、規範的系統性黏膜活檢、適當的影像學檢查均無法確定是CD抑或UC。使用這一名稱首先確定診斷是IBD,但無法進一步分為CD或UC。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情多變,病變複雜,需要動態觀察、治療隨訪,手術後也需要進一步診斷和鑑別診斷,旨在為今後的治療指明方向,避免復發。

16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頸椎疼痛 怎麼辦?教你簡單實用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