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臨床所見恆多,而其治療效果則難盡如人意。咎其緣由,皆因其症多源於變異性哮喘、鼻後滴流綜合徵、返流性食道炎等慢性疾病。病根既屬難除,其咳何以易止?
從中醫學角度理解,慢性咳嗽,當屬“久嗽”範疇。一般而言,新咳多實,每關乎外感;久嗽多虛,常源於內傷。
故久嗽往往與正氣不足相關。然外感與內傷,常狼狽為奸;邪實與正虛,多相兼而見。故而久嗽又不可只著眼於內傷與正虛之機,理故然也。
—1—
甘草瀉心湯治療慢性咽炎久咳
慢性咽炎,常因咽部異物感和咽後壁粘膜分泌物附著而出現乾咳或刺激性咳嗽症狀,可伴有咽部癢感、乾澀感、燒灼感或痛感。
病案:劉某,女,38歲。
素體脾胃不足,每食生冷粘膩即腸鳴腹瀉,時時咳逆。4月前感冒發熱咳嗽,治療後熱退,惟遺咽喉不適,時咳,輾轉求治而少效。
診時訴咽部如物附著,時致咳嗆,偶有少量黃綠色粘痰咳出。無寒熱鼻塞流涕等症,惟覺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口淡無味,食慾不佳,時有腹脹腸鳴,大便溏結交替。
查面色萎黃,咽部色澤偏淡,後壁有三五個小潰瘍,上附黃白色黏液。舌淡苔白膩,中部微黃,脈緩。
分析:患者素體脾虛,溼濁內鬱,致升降失常,寒熱錯雜。飲溢於咽,故咽噎咳逆。治宜辛開苦降,調理中焦。
處方
黨參30g,炙甘草15g
炮姜10g,黃連5g
黃芩10g,法夏15g
大棗15g,細辛6g
五味子10g,合歡皮30g
馬勃10g
七劑,水煎服,分溫兩服。
一週後複診,訴咳嗽大為減輕,晨間偶發,咽喉不適感幾不可覺。同時睡眠改善,腹脹腸鳴減輕,納食增加。
視其咽,潰瘍已愈。察其舌,膩苔漸化。診其脈,緩中帶滑。
繼以原方增減,前後調理三週,神清氣爽,納眠俱佳,而咽噎咳逆,未再發矣。
按語:本案方選甘草瀉心湯加味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考其出處,《傷寒論》第158條曰:“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其所治之證,以中焦脾胃失調為特點,嘔利腸鳴心下痞,故以本方升清降濁,消痞止利。
《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也。用甘草、大棗之甘,補中之虛,緩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嘔;芩、連之寒,瀉陽陷之痞熱;乾薑之熱,散陰凝之痞寒。緩中降逆,瀉痞除煩,寒熱並用也。”
而《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蜮,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
其所主之證,紛繁複雜,上下俱病:
其一,上焦表現:面部色澤異常,咽蝕聲喝,抑鬱難寐。
其二,中焦表現:不欲飲食,惡聞食臭。
其三,下焦表現:陰部潰瘍。
如此繁雜之證,咎其機理,仍以中焦升降失常、溼濁鬱伏、逆上犯下所致,故仍以本方為治。
《臨證指南·虛勞》曰“上下交損,當治其中”,可為此方此治之妙注。
反觀本案,平素脾胃不足,中焦升降失常。既有納食不香、腹脹腸鳴、大便溏結交替之表現,也有夜寐難安之症狀,更有咽部不適、潰瘍多發之特點。
雖不聲嘶,然有咳逆,顯然肺系受累。其脈緩,其苔膩,脈症皆合,故與本方加味,獲效自在情理之中。
—2—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治療變異性哮喘
變異性哮喘,其表現特點為長期頑固性乾咳,常於吸入刺激性氣味、冷空氣、接觸變應原、運動或上呼吸道感染後誘發,也可無任何誘因。
多於夜間、凌晨或運動後加劇。部分患者發作有一定的季節性,以春秋為多。採用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應用激素、抗過敏藥物、支氣管擴張劑可緩解。
病案:張某,女,53歲,超市保潔員。
自訴咳嗽已逾半年,經中西醫各種治療,效果不佳。後經某醫院系統檢查,確診為“變異性哮喘”,用抗過敏及茶鹼類藥物,可明顯緩解,但易復發。為求鞏固,乃來院求治於中醫。
訴咳嗽無痰,每於遇冷風、或活動時則發,咽癢而嗆,咳聲連連,咳甚氣逆則胸悶不適。夜臥則身燥而咳,難以安眠,深以為苦。詢其未病之初,每於勞作之後,飲冷而嗜甘,漸至納減食少而形瘦。
診時面白虛浮,脈來沉弦而細,舌淡暗苔薄白水滑。
分析:《金匱》痰飲病篇曰:“咳家其脈弦,為有水。”今其脈沉弦,其面虛浮晄白,其舌淡暗水滑,此皆陽氣不足、飲邪內停之徵。
咎其因由,長期飲冷嗜甘,以致水停心下,年盛不覺,而於陽衰之後,每於風冷、或夜間陰盛、或勞動耗氣之際,寒飲衝逆而為咳。
故斷之以內飲夾風,治之以化飲疏風,方選苓甘五味姜辛湯。
處方
茯苓15g,炙甘草10g
乾薑10g,五味子10g
半夏10g,細辛6g
杏仁15g,荊芥10g
當歸10g
七劑,水煎服,分溫兩服。
一週後複診,訴咳嗽減輕。察其舌,淡暗薄白;診其脈,弦而兼細。繼以原方增減,前後調理兩月,諸恙悉除。
按語:本案選方理論依據源自《金匱》痰飲病篇。論曰:“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於此可解本案發病之因。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作為治療痰飲咳逆的一個變方,其主旨不外化飲降逆,而重在中焦脾胃。
觀仲景飲咳之治,無不以姜、辛、夏、味、苓為其基本組合。小青龍湯麻桂與姜辛夏味相配治外寒裡飲,小柴胡湯證咳者去參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真武湯證咳者加細辛乾薑五味子等,皆屬其例。
昔曹穎甫治葉君,咳延四月,時吐濁沫,脈右三部弦,當降其衝氣。
處方
茯苓9g,生甘草3g
五味子3g,乾薑4.5g
細辛3g,制半夏12g
杏仁12g
兩進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咳已略平,惟涎沫尚多,咳時痰不易出,宜與原方加桔梗。服後,竟告霍然。此久嗽從飲論治之典型,足以為後世效法。
惟本案之咳,咳而無痰,似與痰飲為患相悖。然細讀仲景之論,其所論飲咳,並未明確以咳吐痰涎為辨,既曰“滿喘咳吐”,也雲“咳逆倚息”。是咳痰之有無,不足為飲咳之據。
—2—
旋覆代赭石湯治療反流性食道炎久咳
咳嗽是胃食管反流最常見的食管外症狀之一,多為刺激性乾咳,亦可表現為有痰的咳嗽。絕大多數為白天咳嗽,常伴胃灼熱、反酸及胸痛、噁心等消化系統症狀。
使用制酸劑、促胃腸動力藥、質子泵抑制劑等可迅速減輕,但明顯改善需時較長。中醫辨證治療對緩解病情效果較為明顯。
病案:王某,男,56歲。
形體瘦弱,性情抑鬱,素嗜菸酒,喜茶。納食量少,食多則痞,胃中嘈雜,呃逆頻作,甚則泛酸欲嘔,診斷“慢性胃炎”。
半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咳嗆無痰,咳甚則胸中灼痛,平臥尤重。以消炎止咳化痰諸藥,基本無效。因胃脹求醫,以“胃藥”痞消而咳止。惟服藥無規律,胃脹時作時止,而咳嗆頻仍,深以為苦,求治於中醫。
診時咳嗆無痰,胸中灼痛,胃痞納呆,泛酸欲嘔,脈弦滑,舌質偏紅,苔白膩。
分析:患者素嗜茶酒,暗傷脾胃,溼濁內伏。且性情抑鬱,肝木失於條達。此肝鬱而脾虛,痰氣上衝咽隘,因而咳嗆頻作。咳時胸中灼痛,伴泛酸嘔逆,此皆肝鬱有化熱之象。脈弦滑,苔白膩,更是溼痰內伏之徵。
治宜化痰和胃,平肝降逆而止咳,方選旋覆代赭石湯化裁。
處方
旋覆花10g,代赭石30g
半夏10g,黨參15g
炙甘草6g,大棗15g
生薑3片,烏賊骨30g
茜草10g,射干10g
梔子10g
七付,水煎服,分溫二服。
一週後複診,咳嗆大減,呃逆泛酸減輕,食後仍胃痞,納食略增,舌脈同前。繼以上方增減為治一月,咳嗽基本痊癒,而胃痞之證也明顯緩解。後以柴芍六君子湯加減,調理善後。
按語:本案之方出自《傷寒論》161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其降逆之效,世所公認。
《傷寒論三注》即曰:每借之以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靡不神效。柯韻伯以旋覆花與半夏煎湯調服代赭石末,治頑痰結於胸膈或涎沫上湧者;挾虛者加人參。
值得注意的是,赭石重鎮之品,方中用量殊輕,張錫純認為本品乃方中主藥,最少亦當用至人參劑量的三倍。
據古今臨床實踐,重用代赭石,有時可取得意外之效。重用與否,應視氣逆與胃虛之主次輕重而定。
—3—
治療慢性咳嗽的中醫思維
經雲: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是故慢性咳嗽之治,首在審證求因,治病求本,而非獨任宣肅肺氣,此其一也。
其二,然咳嗽不論咎之何髒何腑,終由肺氣失於宣肅所致,此其基本環節,又不可不知。故而或宣肺閉,或降肺逆,始終是治咳之基本手法。
其三,脾之與肺,關聯甚密。脾胃之升降,與肺腸之宣肅,相互影響。且經雲“聚其胃,關於肺”,似可理解為痰飲之“源”與“器”關係。
如此則脾胃功能失常,最易導致肺氣宣肅障礙,故而調理脾胃,是治療慢性咳嗽之重要環節。
其四,經雲:“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除闡明內外相因致咳之外,亦寓示了咳嗽之治多溫法之理。仲景亦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可謂一脈相承。
陰囊溼疹屬於變態反應性疾病,也有人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熱水燙洗、性情急躁等因素有關。它對稱發生,常波及整個陰囊,患處奇癢,病程持久,反覆發作,不易根治。
本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期相當於“糜爛型”,陰囊面板上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等多種病症,病人自覺灼熱、瘙癢。常由於用力搔抓,熱水洗燙而出現急性腫脹或糜爛。
此病病程較長,反覆發作而使面板變厚、粗糙、色素沉著,慢性期相當於“乾燥型”陰囊溼疹,表現為皮溝加深、面板肥厚、陰囊面板粗糙如革,即民間所說的“繡球風”,若遷延失治或治不得法,可出現急性期與慢性期互相轉變,遷延多年。
讓我們先來看看周楣聲大師如何灸治陰囊溼疹。
陰囊溼疹多在胸椎兩側及腰骶椎附近出現壓痛反應。
例1
田某,男,成年。陰囊溼疹,破潰糜爛,靈臺及其兩側壓痛(+),燻灸靈合,灸感由脊柱下達肛門而至前陰。陰囊發癢發熱,反應停止後改灸陰交,以作比較,感應相同。以後即前後同灸,每天2次,3日後乾燥結痂。
例2
李某榮,男,60歲,陰囊溼疹3月餘。右上髎壓痛(+),薫灸,灸感呈片狀向陰囊擴布,全陰囊皆發熱,癢亦止,舒適。約8小時後又如故。隨著灸治次數的增加,效果延長。每天2次,共10天痊癒。陰囊溼疹可以直接吹灸,能立即止癢,乾燥,結痂,而收顯效。
例3
杜某良,男,18歲。陰囊皴裂糜爛,疼癢難熬。直對陰囊吹灸,開始痛癢反增,囑其忍受,嗣而滲液增多,痛癢漸止。約20分鐘後,滲液全部乾燥,出現幹痂。數日後痂皮脫落,一次而愈 。中注對陰囊溼疹效果亦佳。
例4
王x友,男,成年,農藥中毒,胸腹及下肢有過敏性紫癜,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全陰囊發生剝脫性皮炎。燻灸兩中注,灸感同時下傳,先至左右腹股溝,繼而達於全陰囊,當時痛止,滲液減少。先後4次,各症皆除。
本病最忌搔抓、揉搓、摩擦、燙洗等,凡熱水、肥皂、鹽水、鹼水等皆不宜應用,也不宜外用碘酒、癬藥水、大蒜等刺激性物品,只要能保證做到不抓癢、不刺激面板,很多病人可迅速好轉。本病與情緒有關,保持心情舒暢、充分休息及戰勝疾病的信心,亦是關鍵環節。飲食上要能做到忌食辛辣發物、如蔥、姜、蒜等。
附:藥物治療
急性期以冷敷為主,每次可用約3000毫升淨水,不加任何藥物,或加明礬3克。或用10%黃柏溶液或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煎湯待冷後溼敷。若合併感染,則加1克氯己定或0.1克高錳酸鉀化開入3000毫升淨水,這些方法對陰囊奇癢和滲出效果很好。慢性期傳統療法可用煙燻法或苦參湯藥浴。
西藥治療潑尼松類軟膏外用為主,堅持用藥至少1~2個月,早晚各1次塗於患處,不需包紮,越薄越好,下一次塗藥前不必清除前一次藥物,對有感染的溼疹用時可塗用抗菌性藥膏。對較肥厚的陰囊溼疹尚可塗用焦油類藥膏,如5%煤焦油軟膏、5%松餾油軟膏、5%豆餾油軟膏等。
一個鐵匠,為了趕製鐮刀,連夜打鐵,勞累過度,突然大吐血,馬上週身乏力,坐倒在地上。醫生趕緊用各種炭類止血藥,吃了幾次,血還是止不住,稍微咳兩下,又有血溢位來。大家都建議將朱震亨請來。
朱震亨察色按脈後說,這明顯是胃氣上逆,脈象上大下小,乃陰傷陽亢,必須要補陰降氣火啊!於是開了四物湯,把熟地黃換成生地黃,加大黃、青黛、人參、山茶花。
大家一看都不解,怎麼治療吐血,沒有用一味炭類藥?朱震亨說,治病當先識病,不要見血止血。這病是虛損過度,陰虛陽亢,如非滋陰潛陽,血不能速止,非炭類藥收斂止血所能。
可是為什麼四物湯要去掉熟地黃呢?朱震亨說,四物湯去熟地黃加生地黃,一是滋陰補血,二是為了增加止血涼血的作用。大黃可以令上逆之氣下降,血隨氣升降,氣降則血降。青黛能清肝涼血,人參補氣攝血。至於用山茶花,治吐衄血上行,一般以鬱金為末,薑汁、童便、好酒調服,如無鬱金,則以山茶花代之。
這鐵匠吃了一劑藥血就止住,吃完三劑藥,不出血了,連咳嗽都好了。朱震亨便交代鐵匠從此不要拼命熬夜。為了趕工,把身體折騰壞了,反而得不償失,特別是打鐵的活兒,很容易陰虛陽亢,晚上必須要休息好啊!
《丹溪治法心要》中記道:一人患虛損,大吐血,四物湯,換生地黃,加大黃、青黛、人參、山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