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都可能出現過因不注意飲食而發生噁心、嘔吐、胃痛、胃脹,甚至發熱或伴有腹瀉的疾病,醫生說這是急性胃炎。
有研究顯示,中國慢性胃炎發病率高達60%以上,其中萎縮性胃炎約佔20%,而1%~3%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轉變成胃癌。
胃病的發生和加重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睡眠、精神、體力活動等密切相關,而且發病率高,病情容易反覆,治療也比較棘手。所以,什麼是胃病,為何會得胃病,我們又該如何養胃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西醫對胃病的認識
西醫認為,所謂"胃病",其實是一種俗稱,主要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慢性胃炎根據胃鏡表現又分為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胃炎發生時,胃黏膜主要出現水腫、充血、糜爛或者胃黏膜萎縮變薄等改變。胃炎的主要表現是胃痛、胃脹、泛酸、打嗝、噁心和食慾減退。潰瘍,簡單地說就是胃腸黏膜有缺損性的病變。嚴重的潰瘍缺損面積很大,甚至是多個缺損並存。胃、腸潰瘍患者的表現主要是疼痛,而且是空腹時疼得更厲害。這是因為空腹時胃酸大量分泌,對缺損的胃腸黏膜造成持續刺激,從而產生劇烈疼痛。
中醫對胃腸病的認識
中醫認為,胃病屬於脾胃功能失調,主要包括胃痛、洩瀉兩類。中醫對胃常稱為胃脘,胃痛亦稱"胃脘痛",俗稱"心口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洩瀉:俗稱"拉肚子",是以排大便的次數明顯超過平時的習慣次數,大便的水分增加,大便變稀或不成形,或排出不消化的食物等為特點的一種病證。
引起胃病的4點常見原因
1、飲食失節
飲食失節、飢飽無常,可使胃腸運動功能紊亂、消化液分泌失常,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暴飲暴食、進食過快,超過胃的容量、增加胃腸負擔,導致血液迴圈障礙、黏膜缺氧、功能障礙,可引起胃擴張、消化不良,甚至組織損傷而發生急性胃炎。
2、寒冷刺激
腹部受到寒冷的突然刺激,可引起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分泌失調,產生噁心、嘔吐、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的現象,還可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徵的病情。
3、遺傳因素
一些消化性潰瘍患者具有明顯的家族史,這些患者的父母和子女中潰瘍病的發病率比一般人高2~5倍。這些人往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比普通人高,導致自身黏膜易被侵蝕而產生潰瘍。另外,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萎縮性胃炎都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4、精神緊張,壓力大
不良的精神因素可引起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便祕等胃腸病,同時也會加重胃腸病的病情。嚴重的精神刺激或負性生活事件,產生焦慮、抑制的情緒反應與心理應激可誘發潰瘍病;某些經常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的職業人群,如汽車司機、空中交通管理人員等,以及某些被稱為"潰瘍病性格特徵"的人群,經常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的應激狀態,可形成潰瘍病。
如何養胃,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呢?
1、吃一些味甘的食物
對於"五味",《黃帝內經》中有"五味入胃,甘先入脾""脾欲甘"等專門對於"甘入脾"的介紹,說明"甘味"是補脾藥物的主味。因此,我們生活中可通過吃一些味甘、含有多糖成分的繡球菌粉進行補給,可保護胃腸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當然,這裡的味甘不包括糖果、蛋糕等食物。
2、飲食定量、適度飲食
"以年輕人為參考系數,40歲以前可以吃九分飽,40歲以後可以吃八分飽,50歲以後可以吃七分飽,60歲以前可以吃六分飽。"20歲前後,人體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同時學習、工作所需能量也較大;30歲前後,機體處於壯盛期,工作強度大,所需能量也較大,因此20歲前後、30歲前後飲食不宜減量。四五十歲至60歲前,因為人們胃腸、脾胃功能開始虛衰,同時工作強度減輕、所需能量減少,所以飲食從此開始減量。至於60歲以後的老年人,脾胃功能虛衰,加上活動減少而所需能量也減少,因此飲食必須減量,同時宜少量多餐。
3、多運動
為防治胃腸病,保養脾胃,建議人們應重視體育鍛煉,養成經常適度運動的良好習慣。胃腸病患者的運動方式,以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為主,具體有傳統健身運動、醫療體操、散步慢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