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很少有醫生一見病人就從寒熱至渴問個沒完。這種問法對外感熱病尚有必要,對一般雜病則既無必要,反而招來病人的反感,以致被人譏為只會“問病開方”的先生。
對於我們中醫愛好者來說,問診應重點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能夠確實感受到的事物,這就是所有人都不可或缺的“吃、喝、拉、撒、睡”。
吃,即進食;喝,即飲水;拉,即排大便;撒,即解小便;睡,即睡眠。用語雖較粗俗,卻能體現常人與病人的一切生活狀態,由於是群眾語言,也便於百姓的理解。
“一問“吃””
問“吃”,就是了解食慾和食量,以及飲食後的感覺等方面情況,以此了解脾胃等有關臟腑對飲食物攝取、消化、吸收、代謝、輸布、排洩等全過程的功能情況,氣血、津液的盈虧及運化功能的盛衰,對辨別疾病的虛實及寒熱屬性多有重要意義。
1、飲食失常的機制
食慾和食量主要與脾胃腸的消化功能直接有關。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吸收和輸布水谷精微,小腸主受盛,分清別濁,大腸主傳化糟粕,在其他臟腑的配合下,共同完成水谷飲食的消化吸收過程。凡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消化功能的因素,如感受外邪、精神刺激傷食、蟲積脾胃及其他髒胞的功能協調失常等都能導致食慾和食量的變化。
2、問食慾和食量的要點
問食慾和食量主要了解食慾是否亢進或減退,食量多少,食慾和食量是否一致,對食物的喜惡,食後的感覺等方面。一般說,病中飲食如常,提示胃氣未傷;如食慾和食量逐步改善,為胃氣恢復;病中食慾減退,食量減少,甚至不思飲食,水谷不能下肚者為胃氣衰敗,經雲“得谷者昌,絕谷者亡”,提示食慾與病情預後有關。食後感覺異常者,多有病邪中阻運化失常,或受藥物等因素的影響。
(1)食慾減退
患者不思飲食,或進食後無欣快感,中醫稱“納呆”、“納谷不馨”。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食量減少,總有脾胃運化失司所致。其成因有虛有實,虛者多有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實者或有飲食積滯,或有邪熱寒痰、溼邪等內阻,以致脾胃運化失司所致。亦有七情內傷的影響。舌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虛實,舌質嫩、苔薄白而潤者多虛證;舌苔厚、膩、穢濁者為實證。
(2)飢不欲食
指患者常有飢餓感,但不想進食,或進食甚少;或稍進食即感飽脹暖氣,又稱早飽;或伴暗雜感似飢非飢似痛非痛。舌紅少苔者,多由胃陰不足,虛火內擾所致;亦有舌苔薄白或薄黃者,為肝氣犯胃,肝胃不和所致。
(3)多食易飢
是指食慾亢進,進食量多,食後不久即感飢餓,又稱為“消谷善飢”。多因胃火亢盛,腐熟太過所致,常見於消渴病。《靈樞·師傳》:“胃中熱則消谷,令人善飢”。如久病重病,長期不能進食,突然暴食,稱為“除中”,常出現在病危階段,可能是胃氣衰敗的先兆,是迴光返照的徵象之一。
(4)食物偏嗜
指病人偏嗜某種食物或喜咬嚼某些物品。喜食辛辣,多屬胃寒;喜食生冷為胃中鬱火。《景嶽全書》說:“凡喜食茶葉、善食生米者,多因胃有伏火,所以能消此物”,“凡喜食炭者,必其胃寒而溼,故喜此燥溼之物”。《黃帝內經》還記載:善食苦者,心不足;喜食酸者,肝不足,喜食辛者,肺不足;喜食甘者,脾不足;喜食鹹者,腎不足。可以五味偏嗜推測五臟精氣的不足。
3、食後異常感
根據病人食後的不適感覺,可以判斷不同的疾病。
食後困頓:是指進食後產生睏倦嗜睡的感覺甚則進餐中睏倦難以支撐而停食入睡,多由脾胃氣虛或痰溼困脾所致。《諸病源候論》述:“脾胃虛弱,不能傳輸穀食,使府藏氣痞塞,其狀令人食已則臥,肢體煩重而嗜眠是也”。故牌虛者多兼氣短乏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等運化無力,谷氣不消,牌陽不升,神氣不爽的症狀:若兼肢體困重,痞脹口黏,苔膩,為痰飲、溼濁內阻,食後脾陽受困,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神氣失養所致。
食後胃脘脹痛加劇,多為傷食;進食生冷即感腹痛欲瀉,為脾胃虛寒;進食辛辣而見胃脘疼痛,多屬胃熱;食辛辣反感舒適,為胃寒;食慾雖旺,但食後滿不舒,大便多不實,能食不能化,是由於胃強脾弱所致;進食油膩,而致右上腹悶脹疼痛,甚則痛引右側肩背,為肝膽溼熱或有結石梗阻。食入即厭,食後胃中灼熱不舒,多屬痰火或氣鬱。
“二問“喝””
疾病過程中的口渴和飲水,同津液的多少,機體陰陽盛衰,疾病寒熱屬性等多種因素有關。
1、口渴的機制
當機體內水分缺少時,需要補充液體,就產生口渴的感覺,還可伴見口腔脣舌乾燥等症狀。口渴與體內水液的攝入,運化(代謝輸布),排洩三個環節有關。《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概括了水液的有運化過程,是與胃的受納,脾的運化,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腎的蒸騰、氣化作用關係最大。此外,小腸的分清泌濁,三焦的分流通利,膀胱氣化開闔等功能亦有關。進入體內的水液,遊經組織器官,供給組織所需的水分和營養的同時,攜帶代謝產物,通過出汗,大、小便,呼吸等途徑排出體外,如排泌失常,水液瀦留,日久化為痰、溼、飲之類內生之邪。當飲水過少,消耗過多,如發熱出汗、嘔吐、洩瀉、小便過多等原因,使體液流失過多,可以引起口渴引飲的症狀;若臟腑功能失常,脾不健運,腎失溫煦,氣化不足,水溼瀦留,水不化津,津氣不能上承,可以出現口乾而不喜飲的症狀。
2、問口渴的要點
問口渴主要了解飲水量多少,渴喜冷飲或熱飲,以及與渴飲有關的症狀。
(1)口不渴
又稱口中和。病人無明顯口渴感覺,飲水如常。反映機體津液未傷。可見於寒證、溼證或無明顯燥熱症狀的病症。
(2)口渴多飲
病人感覺口渴,飲水量明顯增多,反映機體津液不足,多見於熱證。如口渴喜飲冷者為熱甚傷津。大汗劇烈吐瀉或大量利尿後,口渴多飲為津液大傷,欲飲水自救。大渴大飲,隨飲隨渴,小溲頻多,伴消瘦者為消渴證,多由脾虛水谷不化津氣,腎虛攝納無權所致。
(3)渴不多飲
病人雖覺口乾,但不欲飲水,或飲水不多,僅潤口而已。多為津液輸化失常,不能上呈於口所致。口乾欲飲,水入即吐,為水飲內停的“水逆”證。由飲邪內阻津液失於輸布而口渴,胃失和降而泛吐。渴不多飲,身熱不揚,苔厚膩者為溼遏熱伏,津失輸布。口乾,但欲嗽水不欲咽,可見於瘀血證,為瘀血內阻津失輸布所致。亦有溫病熱入營血,雖見津液大傷,舌紅苔剝,口反不渴,或渴不多飲,此由血熱蒸騰營陰,上潮於口所致。
(4)渴喜熱飲或冷飲
飲水冷熱的喜惡,反映了疾病的性質和體質的陰陽偏勝。病屬寒證、溼證多喜熱飲,因寒得熱而解溼得溫可化;病屬實熱或陰虛內熱者,多喜冷飲,因冷能制熱。
“三問“拉””
1、大便異常的機制
食物進人人體,經過消化、吸收、產生糞便、排出體外的過程稱為消化過程。消化過程主要依賴胃的受納、腐熟、降濁;脾的輸運、化生、升清;小腸的受盛、主液、分清別濁及大腸的主津、傳導;腎的溫煦、蒸騰、氣化和主司二陰的功能。同時與肺主宣肅,肝主疏洩等功能亦有一定聯絡。消化道的“七衝門”:飛門(脣)、戶門(齒)、吸門(會厭)、賁門(胃上口)、幽門(胃下口)、闌門(大小腸交接處)、魄門(肛門),對消化過程都起一定的調節作用。若出現某一環節形態及功能異常,使消化道通降失司,都可影響飲食的受納、消化、吸收和排洩,引起大便形質的異常。
2、問大便的要點
問大便主要了解大便次數、時間和排便感覺,如不能直接觀察大便時,還需要詢問大便的形質。
大便次數比平時減少,間隔二、三天或更長時間排便一次,伴大便乾結,排出困難,稱為便祕。多由糟粕傳導阻滯所致。如便祕,腹脹滿拒按者多為實證;如便祕腹無所苦,飲食無妨者多虛證。大便形質正常,或偏軟,但排便不暢,肛門有阻滯感稱便難,大多有氣機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所致。
排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軟或呈水樣稱腹瀉。每由脾失健運,小腸分清泌濁功能失職,水溼停瀦腸道所致。排便次數增多,伴腹痛腸鳴,便下稀黃、穢臭或伴黏液,肛門灼痛者,為熱迫大腸所致;若便意頻,便下黏液伴膿血量少不暢,或肛門墜脹,虛坐努責(形容某些腸道和肛門的疾病,便意頻繁,但卻排不出大便的現象),為大腸溼熱,傳導失常所致。大便次數增多,色黑如柏油樣,稱為遠血(黑糞)。首先應排除飲食影響(含鐵質食品),若有胃痛病史,需作進步檢查大便隱血,隱血陽性者考慮上消化道出血。
黎明時分腹痛腹瀉,便稀完谷不化,兼腰膝酸冷者,多為命門火衰,脾腎兩虛,又稱五更洩瀉。若腹痛腸鳴腹瀉,每當情志鬱怒而引發,過後痛緩瀉止,或排便不暢者屬肝鬱乘脾,肝脾失調所致。如排便時肛門裂痛,便幹帶血為肛裂、外痔;便後肛門不痛,隨便出血鮮紅,多為內痔;需肛腸專科進一步檢查確診。
“四問“撒””
1、小便異常的機制
尿液是水液代謝的產物。通過尿液排出體內的廢毒水液,對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義。尿量與機體水液的攝入量,輸布、消耗和排洩有關。《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指出尿液代謝過程中主要通過牌的運化輸布;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的功能;並賴腎的溫蒸氣化和司膀胱開合的功能。前人將肺、脾、腎對水液輸化的功能概括為:三焦氣化功能。此外,尿液的分泌還與小腸主液,分清泌濁;大腸主津,吸取水分的功能有關。如三焦氣化失司,水道失於通利則水溼瀦留,溢於肌膚,出現面板水腫,小便短少;水溼留貯腸道則導致大便洩瀉,小便短少。此外,飲水甚少或津液耗損過多均可引起尿量尿質的變化。問小便可以了解津液氣血的盛衰,疾病的寒熱屬性和臟腑功能正常與否。對辨證有重要意義。
2、問小便的要點
問小便主要了解排尿次數、時間和排尿時感覺,必要時亦可了解小便的色、質、量、臭等變化。一般情況下,健康成人日間排尿3-5次,夜間0-2次。每晝夜排尿量約1000-1800ml。尿次和尿量受飲水,氣溫、出汗等因素影響。
小便頻數,甚則失禁(忍不住),尿液澄清為腎氣不固,膀胱失約所致。尿頻尿多,口渴多飲形體消瘦,稱為消渴,多由腎氣虧虛,氣化無力,水谷精微失於固攝所致。夜尿增多,小便清長或遺尿(不自覺的流出)為腎陽虛,多見於老年人及兒童。
小便次數減少,尿量亦少而色黃赤者,多因發熱汗出、嘔吐洩瀉等原因,使體內津液耗損。尿少色清而伴浮腫者,多為脾腎氣虛,水溼貯留,流溢肌膚所致。小便頻數急迫,少腹急痛、排尿澀滯不暢,尿液黃混,稱為淋病。多由溼熱下注,膀胱氣化受礙所致。若排尿不暢,尿中伴有砂石稱為石淋;尿中有血稱為血淋。
小便赤澀,尿道刺痛,心煩少寐屬心火下移小腸。小便不暢,點滴而出為“癃”;小便點滴不通為“閉”統稱“癃閉”。癃閉有虛實之分尚須結合全身情況進行辨證。排尿後餘瀝不盡,多為腎氣不固。
“五問“睡””
睡眠受機體陰陽、氣血、經絡臟腑功能的影響與晝夜變化相應。尤其機體自身的陰陽的消長、制抑和平衡更為重要。並與精神情志密切有關。睡眠與覺醒不僅反映機體的生理功能亦反映心理狀態。
1、睡眠的機制
《靈樞·口問》說:“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瞑,閉眼。目瞑指閉目入睡。寤,睡醒。說明瞑、寤首先反映了機體陰陽消長和轉化的過程,睡眠佔此過程的大約三分之一時間,是體內進行能量合成、儲備、轉化和再分配的主要時段,化生的能量是維持晝日(覺醒期)陽氣升騰,功能旺盛,神態活躍的動力。清晨和傍晚是陰陽消長相對平衡的時間,如作適當運動和整休,對促進陰陽交替,維持睡眠、覺醒的生理狀態有很重要的意義。所以影響睡眠的因素,具體可以聯想到營衛、氣血、臟腑、經絡以及精神情志等方面。
經雲: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衛氣入於內則陰氣甚而欲寐,衛氣出於外則陽氣盛而欲寤。氣血充盛則營衛執行不失其常,故睡眠正常;氣血虧虛者,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則夜不安寐而日不振奮;若有外邪侵擾,營衛之氣逆亂,可出現不寐或嗜睡的病態。
睡眠與心藏神、肝藏魂功能的關係。心賴血以濡養,陰血充盛,則心神守舍,睡眠自安。若陰血不足,心神不寧或心火獨亢,腎水虧虛,水火不濟;或肝鬱化火,心肝火旺,神魂不寧;或由痰、瘀、火邪上擾心神,均可導致睡眠不寧。
2、問睡眠的要點
問睡眠主要詢問睡眠時間的長短,入睡的難易、深淺,節奏變化和伴隨症狀。
(1)不寐
不寐是指經常性睡眠減少的症狀。根據不同情況,可分為不易入睡;跳後早醒,醒後不易復睡;或徹夜不寐等。一般說不易入睡,心煩多夢,多為心火亢盛,水火不濟所致。
睡後早醒,不易復睡,常見心悸、納少、乏力,屬心血虛,血不養心,心脾兩虛。
入睡不酣,時時驚醒,兼膽怯、心煩、易怒,目眩口乾苦者,屬肝膽痰火內擾,而致心神不寧。
日夜不寐,哭笑無常,言語不避親疏者,多為心肝火旺,痰瘀內阻,擾亂心神所致。
夜寐不安兼胸悶氣,腹脹不舒,是由胃失和降,濁氣上犯,心神受擾所致。所以《素問,逆調論》有“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說。
(2)嗜睡
嗜睡又稱“多眠”,是由衛陽久留於陰而不行於陽所致,為陽虛陰盛或溼困牌陽的病理表現。多以精神睏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為主要特徵。如兼頭目昏沉,身重胸悶,口中黏膩者,屬痰溼困脾,清陽不升,頭目失養所致。兼眩暈耳鳴,形弱少氣,食少納呆者屬脾腎二虛。即為李東垣所說:“脾氣虛則息惰嗜臥”及《靈樞·海論》所說“髓海不足,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病人睏倦嗜睡,神識蒙朧,閉眼即睡,呼之即醒,或似醒非醒,似睡非睡,肢冷脈微者,稱“但欲寐”,由心腎陽衰,陰寒內盛所致。多見於高齡氣衰者。
此外,疾病漸愈時出現嗜睡,為病後餘邪未清,正氣未復;飯後神倦欲睡屬脾虛。但不能與午睡習慣混為一談。
(3)睡眠節律異常
正常人的睡眠節律與自然界晝夜節律相應。晝日陽氣盛故人體覺醒而勞作,入夜陰氣盛故人體入睡而養精。《靈樞·營衛生會》曰:夜半為陰隴,夜半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人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指出人身之陰陽與晝夜相應,故晝寤夜寐是一般規律,如若睡眠節律人為地逆轉,可以出現睡眠不酣,覺醒無神的情況,需要相當的時間才能逐步適應,亦不能看作為病理狀態。
老年人多出現晝日睏盹,入夜少寐的徵象,與老年人腎氣不足,精血衰少,五臟之氣相搏,衛氣循行反常有關;初生兒日間安靜,夜間啼哭不安稱為夜啼,多由腎氣未充,陰陽失調或牌虛寒、心火旺或受驚所致。
(4)多夢
多夢是指夢幻紛紜,睡眠不安,或惡夢驚恐,醒來後有頭暈、神疲等症狀。多夢與機體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臟腑虛損有關,亦可因外邪侵襲或情志變化而導致。《靈樞·淫邪發夢》曰:“邪從外襲內而未定舍,反淫於髒,不得定處與營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因此,做夢的內容往往與某些生理或病理現象有關。如睡夢中涉水或踩冰霜大多是二足受冷;老年夢中遇困居密室悶熱窒息,呼喚不應,掙扎汗出等情境,突然驚醒起坐汗出心悸,伴脈律參差不齊者,慎防心肌缺血,應及時檢查為妥;兒童多由體位不佳或衣被蒙面,影響呼吸所致。《素問·方盛衰論》、《靈樞·淫邪發夢》、《素問·脈要精微論》等篇中均有記載如心火亢盛者夢多大火燔灼;腎虛陰盛者夢多舟船溺人;陰陽俱盛者夢多相殺毀傷;脾虛者夢飲食不足,身重不舉;肝亢者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邪在脛則夢行走不能前等,與臨床症狀有一定聯絡,可以作為診斷的參考。近年來研究表明,做夢有時可預示某些疾病的發生。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