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在高壓力、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抑鬱症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精神疾病,有人稱其為“心靈的感冒”,但你知道我們的身體也會出現這種“抑鬱”症狀嗎?

有那麼兩種人,一種在內向的同時,情緒平穩,話不多,讓人感覺比較溫和遲鈍;另外一種內向話少,但內心非常敏感切萬事都容易斤斤計較。且這兩種人平時都會出現失眠、心慌、偏頭疼或月經不調等症狀。

對於女性更年期綜合症,我們都不陌生,然而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更年期恰恰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氣鬱”而造成的。

《黃帝內經》裡面有一句話“百病皆源於氣也”,可不要小看了氣不順,氣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如果我們身體裡的氣機執行不暢可,氣鬱就會找上門來。

顧名思義,氣鬱體質就是因為長期的情緒低落、氣機鬱滯而形成的以性格內向不穩定、精神憂鬱、敏感多疑為主要表現的體質狀態。

體質特點:

主要表現於多愁善感,情緒易於激動或憂鬱寡歡,胸悶不舒;時常失眠,形體消瘦或弱,體內之氣逆行,頭痛眩暈、面色呈黃或蒼暗,舌淡紅苔白,脈象弦細,咽喉部有異物感,胃脘脹痛吐酸水,呃逆噯氣,腹痛腸鳴,大便洩利不爽或偏幹、一旦生病則胸肋脹痛或竄痛。女性乳房或小腹脹痛,月經不調或痛經。

氣鬱體質的形成原因

在氣鬱體質的人群中先天稟賦只佔少數,往往由於性格內向,後天的生活經歷坎坷,頻繁的精神刺激和打擊、所欲不遂,溝通能力差而導致少言寡語,抑鬱煩悶,敏感多疑,肝氣不和,長此以往,這種不良的情緒漸漸地使身體內氣血流通不暢,形成瘀滯而引發許多病。

氣鬱體質易感疾病

氣鬱體質的人易患偏頭痛,胸脹痛,脅肋痛,藥物過敏,難治失眠症,慢性咽喉炎,消化道潰瘍,情緒性腹瀉,抑鬱症、梅核氣、神經官能症等。

氣鬱體質的養生方法

情志不暢在先,氣機鬱滯為根本,故氣鬱體質者應以疏肝理氣,補益肝血、疏通氣機為養生原則。

精神養生:

憂思鬱怒、精神苦悶是導致氣血鬱結的原因所在。氣鬱體質者性格多內向,缺乏與外界的溝通,情志不達時精神便處於抑鬱狀態。所以,氣鬱體質者的養生法關鍵在於精神調養。根據《黃帝內經》中“喜勝憂”的原則,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精神調攝。首先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常看喜劇、滑稽劇以及富有鼓勵和激勵意義的電影、電視,勿看悲劇、苦情劇;多聽輕快、明朗、激越的音樂,以提高情志;多讀積極的、鼓勵的、富有樂趣的、展現美好生活前景的書籍,以培養開朗、豁達的性格;在名利上不要過於計較得失,要胸襟開闊,知足常樂。

食療養生:

氣鬱氣質著具有氣機鬱結而不舒暢的潛在傾向,應選用具有理氣解鬱、疏肝醒神、調理脾胃功能的食物。

宜吃:大麥、高粱、蕎麥、蘑菇、豆豉、佛手、百合、苦瓜、蘿蔔、山楂、黃花菜、絲瓜、橙子、洋蔥、韭菜、刀豆、海帶、海藻……檳榔、菊花、玫瑰花。

忌吃或少吃:氣鬱體質者應少食收斂酸澀之物,如烏梅。南瓜、泡菜、石榴、青梅、草莓、楊桃、酸棗、李子、檸檬等,肥甘厚味、辛辣、寒冷食物儘量少吃。

推薦食療方:百合蓮子湯、甘麥大棗粥、橘皮粥、菊花雞肝湯、山藥冬瓜湯…

中醫養生:

氣鬱體質者可常用以香附、烏藥、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鬱金等疏肝理氣解鬱的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另外還有、木香、陳皮、薄荷、厚朴、紫蘇……。肝氣鬱結,應疏肝理氣解鬱,宜梳理肝氣一般有香附子、佛手、香櫞、柴胡、枳殼等,也可用柴胡疏肝飲;氣滯痰鬱,應化痰理氣解鬱,宜用半夏厚朴湯;若氣鬱引起血淤,應配活血化淤藥;補肝血一般都是用何首烏、阿膠、白芍、當歸、枸杞子等(當歸、白芍藥養血柔肝,當歸的芳香可以行氣、緩急,是疏解肝鬱的要藥);薄荷行氣且助柴胡散肝鬱;白朮、茯苓健脾養心,使脾運化功能正常發揮,能安定心神。

經絡養生:

常用來理氣的穴位有:中脘、氣海、內關、神闕、膻中。可以在每晚睡覺前或春天來的時候,把兩手搓得很熱,擦脅肋部,左肋是肝臟功能行使的通道。

運動康復

氣鬱體質是由於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鬱滯而形成,體育鍛煉的目的是調理氣機,舒暢情志,應儘量增加戶外活動,可堅持較大量的運動鍛鍊。如跑步、登山、游泳、打球、武術等,有鼓動氣血、疏發肝氣、促進食慾、改善睡眠的作用。另外有意識地學習某一項技術性專案(跳舞、瑜伽等),定時間進行練習,從提高水平上體會到鍛鍊身體的樂趣是最好的方法。體娛遊戲則有閒情逸志,促進人際交流,分散注意力作用,可以打打牌、下下棋、練習氣功等。

日常護養

氣鬱體質的人在春季一定要舒展形體,舒發情緒。春季是一個最好的藉助自然之力來改善人體的黃金季節,氣鬱體質的人也不適合受寒。人體的氣、血、津液都有個共同點,就是遇溫則暖則很暢快,它的功能過程就會行使的很順,遇寒則冷則會停滯就會緩慢。所以要注意居室和身體的保暖,注意勞逸結合和良好的睡眠,以恬靜的心態度過每一天。

為什麼你和痘痘、溼疹屢戰屢敗?,下期我們講九種中醫體質中“溼熱質”的辨識與調養。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胃脾不好要多吃蓮子,加上紅棗一起煮,清熱去火養腸胃,遠離脾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