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高血壓是以動脈壓升高,尤其舒張壓持續升高為特點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典型高血壓病的主要症狀有頭暈、頭痛、頸項僵緊、耳鳴耳脹、失眠多夢、煩躁易怒、視物模糊、血壓升高等。晚期病人常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實質性損害。

中醫如何認知高血壓

中醫學並無高血壓這一病名,但沒有這個病名並不代表中醫學對高血壓絲毫沒認識。事實上,與高血壓有關的各種臨床症狀和相應的防治方法,中醫文獻中均有記載。比如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視"的記載,認為本病的眩暈與肝腎有關。《丹溪心法·頭眩六十七》提出"無痰不眩","無火不暈"的理論,認為"痰"與"火"是引起眩暈的另一種原因。古代醫家這些觀點與現代醫學的高血壓病有密切關係。中醫認為高血壓病常與情志失調、飲食失節、內傷虛損等有關。結合高血壓的臨床表現,應屬於中醫眩暈、頭痛、中風等範疇。

生活中哪些因素與高血壓有密切關係

一、情志失調:長期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思,可造成肝氣內鬱,鬱久化火則耗傷肝陰,使陰不斂陽,肝陽偏亢,上擾頭目而出現頭痛、頭暈、易怒等症狀。肝腎兩髒關係甚為密切,即肝腎同源,肝鬱日久化火同樣可灼傷腎陰,而造成腎的浮陽上越、虛陽上亢而出現眩暈、耳鳴、躁擾、失眠等症。

二、是飲食失節:過食肥甘厚味或飲酒過度,以致溼濁內生,溼濁久蘊則化熱化火,火灼津液成痰,痰濁阻滯脈絡,故現頭痛、頭暈,發生高血壓。

三、是內傷虛損:勞傷過度或年老腎虧、腎陰不足、肝失所養,也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

中醫防治高血壓的辦法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高血壓的發生是肝、脾、腎三經經絡功能失調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狀。運用經絡、穴位、鍼灸對早期高血壓病進行防治效果很好,也不復雜,關鍵是要選取有效的穴位和穴位間的協同治療作用,並貴在堅持,切不可一曝十寒。

主要的穴位有:風池、百會、膈俞、曲池、尺澤、陽陵泉、三陰交、太溪和太沖,這組穴位每晚睡覺前用半小時進行按揉,有預防高血壓發生的功效。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患上銀屑病應該怎樣飲食?銀屑病治療注意事項?銀屑病的發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