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在中醫的概念裡是一個比較難以描述的定義,廣義上來說,氣可以囊括所有中醫學中的概念,可以大概分為經絡之氣、臟腑之氣、天地之氣、疫癘之氣、六淫邪氣、水谷之氣、元氣、清氣、宗氣、寒熱溫涼四氣、水氣、正氣等等,幾乎可以用來說明所有的問題,包括有形的或是無形的。“氣”字在《黃帝內經》當中,出現了3000多次,是出現最多的一個詞,整個《黃帝內經》都在講這個“氣”。“氣”既是維持我們生命力的一種精微的物質,也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力。它是物質、功能、能量,也是資訊。氣的執行通道就是經絡。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營養輸布、血液執行、津流濡潤、抵禦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都是通過氣的作用來實現和維持的。
1 “百病皆生於氣”解析
《素問·舉痛淪》中“百病皆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說明很多致病原因,皆可影響氣的活動,使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病。王冰說:“夫氣之為用,虛實逆順緩急皆能為病。”張介賓亦曰:“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於氣”。 表明了各種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氣機失調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疾病,故云“百病生於氣”。總之,說明氣和許多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臨證時須詳細診察,找出致病的原因。狹義上說的“百病生於氣”的氣,指的就是根據氣的充盈狀態和執行狀態而形成的幾種常見問題:氣不足、氣有餘、氣不暢等①。
中醫認為致病的因素有三類病氣(邪氣):即外感六淫之氣,內傷七情之氣,內外邪氣併合。 這三類病氣可以傷經、傷絡、傷髒、傷腑,或在表、或在裡,皆由於氣機失宜。關於氣對機體健康的調控作用,中醫學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論述。中醫病機學也是與氣有關,即陰陽氣的虛實、五行氣的乘侮、髒氣的盛衰、而病證源於氣亂,故每一病證多有其不同的氣失調的內因,故古人有“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的總結。中醫根據“百病皆生於氣”的理論,進一步地把病證細分為九類:①外感六氣(淫)(風、寒、暑、溼、燥、火);②內傷七情之氣(喜、怒、悲、憂、思、恐、驚);③氣滯(如心胸、肝膽、脾胃、心肺、腎、腸、膀胱、衝任、乳房等氣滯);④氣鬱(如情志鬱結、肝氣鬱、痰氣鬱等); ⑤氣逆(如肝、肺、胃、腸、衝任氣逆、腳氣上逆等);⑥氣閉(如心、胸肺、膀胱、大腸、衛氣、經絡、衝任等氣閉);⑦氣虛(如心、肝膽、脾胃、肺、腎、衛、衝任氣虛等);⑧氣脫(如心、肝、脾、肺、腎、精氣虛脫等);⑨氣陷(如脾、衝任氣陷等)。
治療疾病就是調理氣機使陰陽趨於平衡。中醫對疾病的“論治”的目標在於調氣,所涉及的治則、方藥和方術等,都是為調理機體的氣機服務的。正如《素問·至真大要論篇》所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具體的調氣方法有:方藥調氣,針刺得氣,氣功調氣和太極拳運氣等四類調氣法。辯證調氣的總則是:對氣虛證主要用益氣、固氣、斂氣、納氣、提氣等不同的方藥或者方術;對氣實證,提出用宣氣、鎮氣、降氣、行氣、破氣等方藥或者方術辨證施治。筆者總結為補氣、疏氣、升氣、降氣四類,相應的操作為氣虛則補,氣滯則疏,氣陷則升,氣逆則降。僅用中藥用來調氣的、有名有姓的藥方就有近500個,廣義的調氣藥方則更多。顯然,中醫治療疾病就是調理氣機使機體內的陰陽趨於平衡,從而達到讓機體健康的目的。
2 養生要旨在於平衡氣機
老子曰:“人有順逆之氣生於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心之治亂在於道德,得道則心治,失道則心亂,心治則交讓,心亂則交爭,讓則有德,爭則生賊,有德則氣順,賊生則氣逆,氣順則自損以奉人,氣逆則損人以自奉,二氣者可道已而制也。天之道其猶響之報聲也,德積則福生,禍積則怨生,官敗於官茂,孝衰於妻子,患生於憂解,病甚於且愈,故“慎終如始,無敗事也。”可見平衡氣機要先從治心及道德上下功夫。臨床統計資料顯示:90%以上的腫瘤均與精神、情緒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外科正宗》中認為乳腺癌的病因在於“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思慮不得,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健康的機體中的氣還應達到以下標準:氣的量充足,不多也不少;執行順暢。如果氣機失衡,則百病叢生。②
2.1氣不足:常見表現:經常身體勞累,神疲睏倦,健忘,抵抗力差,效能力下降,手腳冬天冰涼,夏天發熱。常見原因:(1)過度的勞累(2)營養攝入和吸收不足(3)悲傷沮喪及恐懼的情緒。養生措施:首先要學會閉目養神及睡子午覺,保持充足的睡眠,在中醫看來“子時覺”的緩解疲勞的功效還是很明顯的;其次要節制房事,再次要食補:人蔘是比較好的補氣的佳品,根據機體情況選擇性服用。除外人蔘,像乾紅棗、桂圓、薏米、蓮子等等都可以適當的服用,最後要養成一顆平常心,保持開朗、調暢七情,遠離驚悚、恐怖、鬼怪、靈異等題材的書籍或是視訊。
2.2氣有餘:古人曰“氣有餘便是火”, 常見表現:容易惱怒,容易出現上火的症狀。常見原因:(1)發怒(2)營養攝入和吸收過多(3)過度安逸。養生措施:(1)平和的心態加笑口常開,保持樂觀情緒(2)飲食有節(3)合理運動
2.3氣不暢:常見表現:身體區域性的脹或是脹痛,容易抑鬱。常見原因:(1)心情鬱悶或是思慮過度(2)受寒(3)外傷。養生措施:(1)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2)整體保暖(3)儘量免受外傷(4)選用一些具有理氣作用的中藥來代茶飲。
3. 養生要旨在於養氣
《內經》中有不少的文章涉及到養生的內容,這些內容主要強調,人之可以延年益壽,防病抗老,須注意三個環節:一是要使體內的陰陽二氣能在運動中平衡協調;二是要注意體外環境(外氣)的變化;三是要儘可能做到外氣與內氣平調的養生法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養生方》明確指出,養生之道,關鍵在於養氣,並有“去七損以抵其病,用八益以貳其氣,是故老者復壯,壯不衰……故善用八蓋,去七損,五病者不作……耳目聰明,身體輕利,陰氣益強,延年益壽,居處樂長”的總結。古代養生家中也有崇尚調氣的學派,且深刻地影響著如靜養、調息、守神等其他流派。宋代陳直提出養氣七法。陳直在《壽親養老書》中說:“一者,少語言,養真氣。二者,戒色慾,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髒氣。五者,莫愼怒,養肝氣。六者,節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華陀曰“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要達到血脈流通,則要人體的“氣”和“血”二者都要流通。“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血則行,氣滯血則瘀。”因此,生活中人們在勸解一個人不要生氣的時候常常愛說“不要生氣,要心平氣和”。心平則氣和,氣和則血暢,氣血暢通,則百病不生也。此外還有慢呼吸養氣法,慢呼吸有四個要求,要做到四個字:深、長、勻、細。《內經》中的“呼吸精氣,獨立守神。”是非常注重呼吸運氣來養生的。
綜上所述,疾病形成的病機在於內外的因素致使機體內陰陽二氣平衡的失調,氣機失調則百病叢生,故有“百病皆生於氣”之說。而治病的法則是通過種種的方法去調節機體的陰陽二氣,使虛者得補,亢者得洩,逆者得降,陷者得升,進而恢復機體內的陰陽平衡祛除諸疾病。目前古今中醫名家也非常注重在中藥配方中加理氣、補氣等藥物來體現治病先調氣的理念。而養生方法種類繁多,而運用平衡氣機和養氣的原則來預防疾病切中了疾病病機的核心,也解決了疾病治療中恢復陰陽二氣平衡的關鍵問題,故在醫療及保健實踐中值得同道借鑑。
參考文獻:1.張其成. 養生大道[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7.201-203
2.高靜民. 疏調經氣與延緩衰老. [J]首都醫藥2004. 11(9)38-38
作者簡介:朱斐,男,1975年生,浙江寧波人,本科學歷,副主任中醫師,高階營養師,主要從事中醫養生文化、飲食養生文化的研究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