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出自《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這句經典原文已經被現代醫家認為是已病防傳、虛實異治的治療指導標準,是在臨床上治療肝病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在就來詳細的說說這句話的含義。

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看到肝臟患者有疾病的患者,就要想到肝臟可以對脾產生影響,所以,在治療肝病的時候,不要忘記先對脾進行治療,以防止肝臟疾病發生傳變而導致脾臟受邪發病。

1、中醫認為肝臟發生病變時主要可以分為虛證和實證兩類,其中以實證多見。

實證,如情志所傷,與人吵架、生氣、大怒等,都會導致肝氣鬱結,氣鬱而化火,肝火上炎。

虛證,如肝有藏血功能,若肝血不足,則不能濡養筋脈,出現四肢拘急不受用。

那麼見肝之病的病到底是虛證還是實證呢?

清·尤怡在《金匱要略心典》中曾對這個問題做出解釋,“蓋髒病惟虛者受之,而實者不受 ;髒邪惟實者能傳,而虛者不傳。”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見肝之病”是指肝之實證,肝病實邪方可傳之於其所勝之髒。比如一個國家的軍隊裡出現了一種傳染病,所有人都感染了,士兵死了70%,是在沒有外來侵犯的時候而形成的以自身不足為特點的局勢,那麼軍隊的將領最擔心的問題是這個時候會不會有別的國家乘虛而入的攻打自己,所以會努力治療傳染病的同時進行自身的積極防禦,絕對不會在這時候想去討伐他國。再換一個角度,成吉思汗當年打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圖版塊,他是侵略者,是外來的,把一個國家打垮之後,就順勢把連這個國家都不如其他小國也給侵略了,就像邪氣攻佔了肝臟之後,發現肝臟有一條大路直接通向脾臟,邪氣有餘,便沿路討伐脾臟,故脾臟受邪。

2、知肝傳脾,肝脾之間為什麼會有這樣一條通路?

這可以用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整體觀念”來解釋,整體觀念強調,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牽一髮而動全身,而非普通的頭痛醫頭,腳病醫腳,一髒有病,可影響他髒。說明肝和脾之間的關係還是很密切的。

《素問·寶命全形論》:“土得木而達”。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土指脾胃,木指肝臟。土得木而得可心簡單理解為脾胃得到了肝的調節才能正常發揮作用。

肝能藏血而主疏洩,調暢脾胃的氣機,協調脾胃的脾升胃降,並疏利膽汁,輸於腸道,促進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及對精微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轉輸功能,也就是肝臟權利對脾胃功能的調節;

《素問·經脈別論》言“食氣入胃,散精於肝。”

我們吃的食物都進到胃裡,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氣血生化的源泉,脾胃功能正常,脾胃就是一個車間生產血,同時負責配送,將血送到人體的血庫肝臟,所以,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生產和配送都差,整個人的氣色也不會太好。當肝臟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肝體得以濡潤而使肝氣沖和條達,反過來能夠更好的指揮和調節脾胃的工作,形成良性迴圈。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不及時修復就形成惡性迴圈。

這也是為什麼中醫院裡的肝病科基本都是叫作“肝脾胃科”,也說明肝和脾胃的關係很好,他們之間的通路就是脾在負責配送,這也就說明了知肝傳脾的含義。

3、當先實脾,意為補脾,但並不是所有的見肝之實證,都要這樣做。

《金匱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

《金匱要略心典》:“蓋髒病惟虛者受之,而實者不受。”

如果脾氣健旺,運化正常,就不需要補。如果脾氣虛或運化、升清功能失職,也就是脾的功能降低,配送工作做不到位,才能夠“實脾”。

這裡的“實脾”:一為補脾,即在脾虛的情況下進行補益;二為調脾,即用調和之法而維持脾正常的運化功能。

中醫學裡的知識都太過於深奧,這裡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淺薄的理論知識,都說中醫靠悟性,剩下的就要靠大家自己領悟了。

但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好比“打狗要看主人”一樣的感覺。在治療肝病的時候,一定要抬頭看一下脾現在怎麼樣了,是處於一個怎樣的狀態,是不是需要補,如果需要的話就要補,不需要的話就先治療肝,治療的過程中也要看脾有沒有受到影響,時刻都得關注,也不妨在適當的時候對脾進行預防性的補益,當然不能太過。

肝脾始終都是一條船上的,治療肝的同時,只要保證脾是正常的,就會提高治療肝的效果。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解溼毒防春困?來碗五行利溼解毒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