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疾病,中西醫各有不同的範圍。就西醫而論,腎病包括原發性疾病和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繼發性疾病,大多病情複雜、病程遷延,是目前臨床中的一大類疑難頑疾。腎臟疾病有其自身病變發展的規律,加之激素與免疫抑制劑等西藥的治療干預,機體病理變化反映在外部的症候繁多,故對於複雜性腎病治療用藥,不能一味針對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的血肌酐、尿素氮等實驗室指標,應當在辨證論治前提下,抓住疾病的主證,才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中醫對腎病認識已有數千年曆史,目前對腎病論述日臻完善,所出治法方藥不勝列舉,足資學習發掘和臨證應用。水腫是腎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因其病程不同,發病機理亦有所不同。肺失宣降、脾失運化、腎失所主是病理基礎,病機為臟腑功能失調,水不化氣,溼聚而為水腫。專家指出,臨症時應從中醫巨集觀整體出發,結合機體生理、病理微觀變化,把握腎病水腫內涵實質,“治水必先化氣,化氣必先溫通”,活用經方,辨證加減,每收良效。
腎病水腫,脾腎病本
人體水液輸布排洩正常,與肺脾腎三髒各司其職,三焦、膀胱氣化功能相互配合密切相關。腎為水之本,脾為水之制,兩者互相為用,互相制約,生理資助促進,病理亦相互影響。《醫宗必讀》說:“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二髒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表明脾腎不和,則百病叢生。脾運化正常,水谷精微布達周身,機體潤養吸收健全;反之則谷精不循常經,氣血生化無源,水溼內停聚為水腫。腎為水髒,調節水液代謝。水為至陰,腎氣從陽而開,從陰而合。若腎氣不足,陽氣虛衰,腎失蒸化,合多開少,水溼壅盛,水腫乃生。
脾陽根於腎陽,賴於腎水濡潤;若脾虛運化無力,化生不足,無以充養先天,則腎氣也難以為繼。臨證一旦發為腎病,氣化失司,脾運無力,健運不及,升降失職,則聚水生溼。水溼不行,停聚滯氣,瘀血內阻,損傷三焦水道,可導致水腫頑固不消。病久脾腎虛損,脾衰而無制水之力,腎水濫於內,水無所主,布達失常而為患,升清降濁功能下降,日久成為水溼濁毒,發展成腎衰、溺毒、關格等危重急證以及各種變證。故腎病水腫核心病機是脾腎病本。兩髒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是腎病發生髮展、轉歸預後最重要的內在因素。
治水化氣,必先溫通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機能活動的動力,故曰“氣者,人之根本也”。氣不斷運動的特質稱為氣機,正如《靈樞·脈度》所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脾胃為後天之本,氣的生成之源,可充養元氣,化生宗氣及營衛之氣。腎是先天之本,藏精化元氣,是生命活動的根基和本原。氣由臟腑化生,又支援影響著臟腑活動,兩者關係密切。
津液流注機體,有餘則為水腫。《素問·靈蘭祕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中藏經》雲:“水者腎之制也……腎氣壯,則水還於腎。”均說明機體水液執行與肺脾腎和三焦相關。三焦是水液執行的通道,水液俱有所流,而水液上承需要陽氣的氣化和推動作用。《續名醫類案》謂:“凡人身之津液……必以氣化而生。”氣化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物質變化。人體生理調節代謝功能不全,則三焦不通,不通則導致一切物質變化受阻,即為氣化失調。張景岳雲:“腫脹之病……氣水二字,足以盡之……故治水者,當兼理氣,氣化則水自化也。”即為此義。因此,只有在氣的溫煦推動作用下,才能維持機體正常水液代謝,不產生水液凝澀不流、水液停聚的水腫病證。
五臟化生,貯藏精氣,以升為通;六腑受盛,消化傳導,以降為順。肺通調水道、脾運化轉輸、肝疏洩條達、腎蒸騰開闔,均與氣化相關。故治療腎病水腫的關鍵在於祛除機體停聚的水液,恢復機體的氣化功能。“治病必求於本”,治水必先化氣,化氣必先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