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證論治
實祕
1.熱祕——腸胃積熱
症狀:大便乾結,腹脹腹痛,面紅身熱,口乾口臭,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瀉熱導滯,潤腸通便。
方藥:麻子仁丸。
方中大黃、枳實、厚朴通腑洩熱,火麻仁、杏仁、白蜜潤腸通便,芍藥養陰和營。此方瀉而不峻,潤而不膩,有通腑氣而行津液之效。若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蔘、麥冬以養陰生津;若兼鬱怒傷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若燥熱不甚,或藥後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緩下,以免再祕。
本型可用番瀉葉3-9g開水泡服,代茶隨意飲用。
2.氣祕——氣機鬱滯
症狀:大便於結,或不甚乾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暢,腸鳴矢氣,腹中脹痛,胸脅滿悶,噯氣頻作,飲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順氣導滯。
方藥:六磨湯。
方中木香調氣,烏藥順氣,沉香降氣,大黃、檳榔、枳實破氣行滯。可加厚朴、香附、柴胡、萊菔子、炙枇杷葉以助理氣之功。若氣鬱日久,鬱而化火,可加黃芩、梔子、龍膽草清肝瀉火。
3.冷祕——陰寒積滯
症狀: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溫裡散寒,通便導滯。
方藥:溫脾東加減。
虛祕
1.氣虛祕
症狀:糞質並不乾硬,也有便意,但臨廁排便困難,需努掙方出,掙得汗出短氣,便後乏力,體質虛弱,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補氣潤腸,健脾昇陽。
方藥:黃芪湯。
方中黃芪大補脾肺之氣,為方中主藥,火麻仁、白蜜潤腸通便,陳皮理氣。若氣虛較甚,可加人蔘、白朮,“中氣足則便尿如常”,氣虛甚者,可選用紅參;若氣虛下陷脫肛者,則用補中益氣湯;若肺氣不足者,可加用生脈散;若日久腎氣不足,可用大補元煎。
2.血虛祕
症狀:大便乾結,排出困難,面色無華,心悸氣短,健忘,口脣色淡,脈細。
治法:養血潤腸。
方藥:潤腸丸。
方中當歸、生地滋陰養血,火麻仁、桃仁潤腸通便,枳殼引氣下行。可加玄蔘、何首烏、枸杞子養血潤腸。若兼氣虛,可加白朮、黨蔘、黃芪益氣生血,若血虛已復,大便仍乾燥者,可用五仁丸潤滑腸道。
3.陰虛祕
症狀:大便乾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心煩失眠,潮熱盜汗,腰痠膝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腸通便。
方藥:增液湯。
方中玄蔘、麥冬、生地滋陰潤腸,生津通便。可加芍藥、玉竹、石斛以助養陰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蔞仁以增潤腸之效。若胃陰不足,口乾口渴者,可用益胃湯;若腎陰不足,腰痠膝軟者,可用六味地黃丸。
4.陽虛祕
症狀:大便或幹或不幹,皆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觥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得熱痛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陽潤腸。
方藥:濟川煎。
方中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當歸養血潤腸;升麻、澤瀉升清降濁;枳殼寬腸下氣。可加肉桂以增溫陽之力。
若老人虛冷便祕,可用半硫丸;若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可用理中東加當歸、芍藥;若腎陽不足,尚可選用金匱腎氣丸或右歸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