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絕大多數鬱病患者發病前均有一個情志不舒或思慮過度的過程,繼而引起氣鬱症狀,如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等,其症狀每隨情緒的變化而增減。治療原則

理氣開鬱、調暢氣機、怡情易性是治療鬱病的基本原則。而後根據是否兼有血瘀、痰結、溼滯、食積等而分別採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溼、消食等法。虛證則應根據損及的臟腑及氣血陰精虧虛的不同情況而補之,或養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肝腎。

鬱病一般病程較長,用藥不宜峻猛。在實證的治療中,應注意理氣而不耗氣,活血而不破血,清熱而不敗胃,祛痰而不傷正;在虛證的治療中,應注意補益心脾而不過燥,滋養肝腎而不過膩。

除藥物治療外,精神治療對鬱病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疾病,增強治癒疾病的信心,可以促進鬱病好轉、痊癒。

辨證論治

1.肝氣鬱結

症狀: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理氣暢中。

方藥: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加川芎、香附、陳皮而成。方中柴胡、香附、枳殼、陳皮疏肝解鬱,理氣

暢中;川芎、芍藥、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緩急。

2.氣鬱化火

症狀: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幹,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祕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解鬱,清肝瀉火。

方藥:丹梔逍遙散。

該方以逍遙散疏肝調脾,加入丹皮、梔子清肝瀉火。

3.痰氣鬱結

症狀:精神抑鬱,胸部悶塞,脅肋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

本證亦即《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所說“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之症。《醫宗金鑑·諸氣治法》將本症稱為“梅核氣”。

治法:行氣開鬱,化痰散結。

方藥:半夏厚朴湯。

本方用厚朴、紫蘇理氣寬胸,開鬱暢中;半夏、茯苓、生薑化痰散結,和胃降逆,合用有辛香散結、行氣開鬱、降逆化痰的作用。溼鬱氣滯而兼胸痞悶、噯氣、苔膩者,加香附、佛手片、蒼朮理氣除溼;痰鬱化熱而見煩躁、舌紅、苔黃者,加竹茹、瓜蔞、黃芩、黃連清化痰熱;病久人絡而有瘀血徵象,胸脅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者,加鬱金、丹蔘、降香、薑黃活血化瘀。

4.心神失養

症狀: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舌質淡,脈弦。

多見於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誘發。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同一患者每次發作多為同樣幾種症狀的重複。《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將此種證候稱為“髒躁”。

治法:甘潤緩急,養心安神。

方藥:甘麥大棗湯。

方中甘草甘潤緩急;小麥味甘微寒,補益心氣;大棗益脾養血。血虛生風而見手足蠕動或抽搐者,加當歸、生地、珍珠母、鉤藤養血熄風;躁擾、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制首烏等養心安神;表現喘促氣逆者,可合五磨飲子開鬱散結,理氣降逆。

5.心脾兩虛

症狀: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方藥:歸脾湯。

本方用黨蔘、茯苓、白朮、甘草、黃芪、當歸、龍眼肉等益氣健脾生血;酸棗仁、遠志、茯苓養心安神;木香理氣,使整個處方補而不滯。心胸鬱悶,情志不舒者,加鬱金、佛手片理氣開鬱;頭痛加川芎、白芷活血祛風而止痛。

6.心腎陰虛

症狀: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養心腎

方藥: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方中以地黃、天冬、麥冬、玄蔘滋補心陰,人蔘、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丹蔘養心安神,六味地黃丸補益肝腎之陰。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飲食有節 ——談“吃”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