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飲食要有節制

1、進食須定量

定量進食,飢飽適中,脾胃能承受,消化吸收正常,人體能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維持生理活動的進行。

過飢過飽,影響健康。現代人吃得過多,損傷腸胃。“飲食自培,腸胃乃傷。”《黃帝內經》提倡吃七八分飽,“飯吃八分飽,少病無煩惱。”

2、就餐應定時

食無定時,或零食不斷,或忍飢不食,會打亂腸胃消化的正常規律,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一般講,每日三餐是合理的,早飯宜飽、中飯宜好、晚飯宜少,晚飯吃得太多,會影響睡眠,即中醫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飽食而臥,乃生病”。

3、飲食不偏嗜

膳食全面,克服偏食,才能得到全面的營養,保持人體陰陽平衡。《黃帝內經》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穀”指主食,含大量碳酸化合物,是紅細胞唯一可直接利用的能量,也是神經系統、心臟和肌肉的主要能量來源。成人一般攝入量應為每天250-400克。“五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是生命機體營養的補助。成人每天攝入量應為200-400克。“五畜”包括畜、魚、禽、蛋,含動物性蛋白,有氨基酸、脂類、肪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體有一定的補益作用。成人每天攝入量:魚蝦50克、蛋25-50克、畜禽50-100克。“五菜”指各種蔬菜,有營養作用、排毒作用、食療作用,為人體提供微量營養素和天然抗氧化合物。蔬菜成人每天攝入量400-500克。

飲食偏嗜,不利健康,一般有三種情況:

(1)五味偏嗜

中醫認為“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又指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窿;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五味與人體五臟有一定的親和性,長期偏食,會破壞五臟之間的協調平衡,出現各種病變。

(2)寒熱偏嗜

夏季過食冷飲,平時喜食辛辣,均屬寒熱偏嗜。過食寒涼之物,如螃蟹、番茄、黃瓜、苦瓜、綠豆等,可損傷脾胃陽氣。生寒溼,易患腹痛、洩瀉、消瘦等症;偏食辛燥之物,如辣椒、姜、羊肉、荔枝等,可使腸胃積熱,出現牙齦腫痛、粉刺、便祕、痔瘡等症。

(3)食類偏嗜

專吃某類食物或厭食某類食物,如嗜酒、嗜茶、嗜葷食、飲酒過度,會造成腸胃有溼熱、舌苔厚膩,易發潰瘍、肝硬化等。嗜茶過度,損傷脾陽,易生痰飲病症。過多吃葷,易生痰溼,可導致肥胖、眩暈、中風等症。

4、味宜清淡

避免過食肥甘厚味,要儘量選擇含脂肪少的魚肉、禽肉、蛋及瘦肉,並適量飲食。

適量食用烹調油,應少吃動物油,多吃植物油。大豆油,性溫能滋養、潤腸、防便祕;菜油,性溫,潤燥、殺蟲、消腫毒;花生油,性平,補脾、潤肺、潤腸;麻油,性涼,補肝腎、益氣血、烏鬚髮、壯精骨;豬油,性涼,補虛、潤燥、解毒。飲食過於油膩易助溼生熱,引發多種疾病,提倡每人每日吃油量不超過25克(半兩)。

適量食用食鹽,成人每日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

5、善擇零食

低脂、低鹽、低糖類零食,可經常食用。一般被稱為“綠燈”零食,如水果、無糖麥片、玉米、優酪乳、杏仁、松子、瓜子、鮮榨果蔬汁。

有些經過加工的食品,只能適當食用,被稱為“黃燈”零食,如巧克力、牛肉乾、火腿腸、魚片、月餅、怪味豆、葡萄乾、海苔片、乾地瓜乾等。那些油炸、薰、醃食品、膨化食品被稱為“紅燈”食品,必須限制食用。如巧克力派、泡麵、奶油蛋糕、煉乳、炸薯片、可樂、雪糕、冰激凌等。對老年人來說“紅燈”食品(也稱“垃圾食品”)最好不要吃。這類食品中,商家濫用氫化油(植物奶油),會給健康帶來極大危害。許多學者指出:“氫化油濫用,可能導致慢性疾病暴發,或釀最大食物災難。”

6、科學飲水

要養成主動飲水、定時飲水的好習慣,即使口不渴也要喝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成人每天一般要喝6杯水(1200毫升)晨起、睡前、午休後喝杯水,能稀釋血液,降低血粘度,預防和減少心絞痛、心肌梗死。

喝飲料,要儘量選擇低糖、無糖飲料。喝茶,要根據季節。一般說,春秋宜喝花茶,性溫而芬芳;夏季宜喝綠茶,或在綠茶中加菊花、銀花,能清涼消暑;冬天宜喝紅茶,能暖胃。

二、飲食要循節律

飲食要遵循人體生物節律,飲食不當,陰陽失調,會造成人體生物資訊節律的紊亂而致病。人體需要全面、均衡、適度的食物,才能吸收全面的營養,維持生理健康。

1、品種多樣,全面平衡

中醫學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功效等屬性。各類食物具有不同的效能與功效,只有食物多樣,才能糾正某類或某種食物的偏性,使人體陰陽保持相對的平衡。

食物可分為寒、熱、溫、涼、平五種性質,中醫稱為“四氣”(平性不算在內)。常見的食物,以平性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者為少。平性食物如土豆、扁豆、花生、木耳、雞蛋、牛奶、蜂蜜等。寒涼性食物如西瓜、苦瓜、梨、蘿蔔、小米等,溫熱性食物如蔥、姜、蒜、辣椒、羊肉、韭菜等。

食物在人體產生功效的部位是不一樣的。中醫稱為“歸經”,常見食物多數歸脾胃經、歸脾經的食物有生薑、番茄、茄子、南瓜、大麥、小麥、小米、枇杷、蓮子、鯽魚、鱔魚、豬肉、牛肉、雞肉等。歸胃經的食物有苦瓜、絲瓜、芹菜、豆腐、木耳、牛奶、梨、荸薺、韭菜、黃魚等。有的食物不止歸一條經,如黑豆,入脾經、胃經、腎經,有滋腎利水、活血解毒的功效;銀耳,入肺經、胃經、腎經,能滋陰潤肺;葡萄,入肺經、脾經、腎經,能補氣血、強筋骨。安胎利小便、除煩止渴。花菜,入腎經、脾經、胃經,能補腎填轉,健腦壯骨、補脾和胃。

中醫學認為,食物具有不同的顏色。青色補肝,紅色補心。黃色補脾,白色補肺,黑色補腎。青色蔬菜可排毒解毒,紅色蔬菜可補血,活血,黃色蔬菜能促進新陳代謝,白色蔬菜能清熱解毒、潤肺化痰、黑色蔬菜可潤膚、烏髮、益腎。

中醫學還認為,食物有“五味”,辛味食物發散行氣、行血作用如姜、椒、蔥,甘味食物能補益和中、緩急止痛,酸味食物能收斂固澀、生津,芳味食物能清熱瀉火,鹹味食物能軟堅散結,淡味食物能滲溼利水。澀味食物有收斂作用,苦香味食物有醒脾、開胃、行氣、化溼等作用。常見食物中,甘味最多,鹹味與酸味次之,辛味更次之,苦味較少,淡味最少(如冬瓜、薏仁)。

因此,飲食要品種多樣,最好五色齊全,五味調和,粗細搭配、葷素相宜、寒熱平衡。一般講每天至少要吃五種以上食物,二種水果。有學者指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闢謠I吃韭菜會導致痛風發作?醫生:尿酸不達標,吃啥都可能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