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尺澤

【位置】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

【心法】主治咳唾膿血,喉痺,肺積息賁,以及絞腸痧痛,傷寒汗不出,小兒急慢驚風等證。刺3分或三稜針出血,禁灸。

【體會】

①急性胃腸炎:在尺澤附近的靜脈放血。

方法:暴露肘窩靜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脫碘後,令患者掌心向上握拳,醫者用掌由患者腕部向肘推3~5次,最後一次手要停在距靜脈三橫指處。捏緊前臂,使靜脈怒張,另一手持三稜針對準靜脈,緩慢刺入,以穿透管壁為限,再緩慢出針,血即流出,腹痛、噁心立止,操作完畢,患者屈肘止血。

②膝關節病:直刺,有適當針感時,邊捻鍼邊讓患者活動膝關節;也可針完起針後讓患者活動膝關節。

二、孔最

【位置】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體會】

①外感時可發汗(用遠紅外線照射該穴7~8分鐘),或針刺捻轉使周身微熱。

②鼻血:直刺0.3~0.5寸,針感酸脹至鼻衄止。

三、列缺

【位置】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心法】 主治咳嗽寒痰,偏、正頭疼,以及男子淋漓,陰中疼痛,尿血精出等證。針2分,灸7壯,炷如小麥。

【體會】

①陰莖、睪丸、尿道病:彈撥或用針斜刺,使針感向肘方向傳導。

②慢性咽炎:配照海穴(針列缺時,針斜向肘,使區域性酸脹,針照海要直刺0.3~0.5寸,使區域性酸脹、每隔5分鐘捻鍼1次)。

四、太淵

【位置】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

【心法】主治牙齒疼痛,手腕無力疼痛,以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痛等證。針2分,灸3壯。

【體會】

①膈肌痙攣(呃逆):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使區域性酸脹。

②脈管堵塞:針法同上。

五、魚際

【位置】位於手外側,第1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

【心法】 主治牙齒痛,瘧疾初起先覺發寒,傷寒汗不出等證。針2分,惟牙痛可灸,餘證禁灸。

【體會】

①支氣管哮喘:用1寸針向掌心方向刺入0.3~0.5寸,使區域性酸脹,哮喘會迅速平復,肺部哮鳴音消失,體表壓痛消失。

6、飛揚穴是腰痛穴

飛揚穴是治腰痛的首選穴位。比承山穴還立杆見影。

7、陽陵泉是疏筋穴

8、公孫是利脾穴

很多人有胃酸過多,出現胃酸的時候,按一下或者灸一下公孫穴,胃返酸的情況就很快好轉。飽脹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9、太溪能補足腎氣

有人經常足跟痛,其實就是腎氣虛,多按揉或者艾灸,能大補益腎。

10、膻中穴能解氣

生氣、壓抑,胸口痛,乳腺問題,多按或者灸膻中穴,就能快速緩解。

11、血海能補血穴

血海,是血液的海洋,面板瘙癢、氣血不好,都可以按摩或按摩此穴。

12、尺澤是止咳穴

咳嗽不止,氣喘,都可以按摩或者艾灸尺澤穴

13、面板穴——曲池

對於老年人來說,曲池穴具有降血壓的作用,對於年輕人來說,曲池穴是去除臉上疙瘩、豆豆的良藥。

14、商丘是消炎穴

商丘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種炎症,特別是女性有炎症,多拍打或者艾灸此處,非常有好處。

15、少海是耳鳴穴

少海穴最主要的作用是滋陰降火,心火太旺的人,拍打或者艾灸這個穴位,可以滋陰補益腎氣。心腎不交,晚上睡覺比較躁動不安,記得要多按揉或者艾灸此處。

16、身柱穴---小孩的長個子之穴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7、天突穴---寬胸利氣,降痰宣肺

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18、天樞穴---腹脹腸鳴、洩瀉

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19、太淵穴---補肺益氣,止咳化痰,通經復脈

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或仰掌,當掌後第一橫紋上。

20、太溪穴---滋陰降火

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21、足三裡:---調理脾胃、補中益氣

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22、印堂穴---醒神、對抗疲勞

在人體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石斛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