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穿掘性毛囊炎,前期我曾經寫過1篇科普文章。它不同於普通的毛囊炎,實際上它是毛囊周圍炎,更準確地說是一種發生在頭皮部位的蜂窩織炎。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明瞭,與免疫反應導致組織破壞有關,也有研究證實,本病與某些基因有相關性。
臨床表現本病多發生在成年男性,剛起的時候多見於頭後部,發生數個毛囊炎和毛囊周圍炎,漸漸增大變深形成半球狀或長條形的結節,可伴有毛髮脫落。之後結節囊腫軟化形成膿腫,破潰後形成多數竇道、瘻孔,有膿汁流出。瘻孔之間,由於皮下組織的破壞,互相溝通,因此壓迫結節可在相鄰或較遠的瘻孔中排出膿液。
本病慢性經過,常常一處癒合遺留瘢痕後,他處又發生新的皮損,反反覆覆,此起彼伏,綿延數年或數十年不等。
西醫治療本病治療難度相當大。現代醫學主要採用口服抗生素或糖皮質激素,有時會有一定療效。已經形成的瘢痕可進行糖皮質激素皮損內注射,也可聯合使用維A酸製劑6-12個月,可能使病情明顯好轉,但緩解期長短不一。
中醫解讀及治療本病在中醫屬於癰疽瘡瘍,中醫稱為“蟮拱頭”“螻蛄癤”,形容其病形如蚯蚓拱頭皮,如蚯蚓穿地而行,高低起伏之狀。明代著名醫學家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重要的外科著作,全書集明代以前外科成就之大成,《四庫全書》贊其“列證最詳,論治最精”。
書中對於病因病機有以下論述:
癰疽發背為何生,好好身軀出此形。
內被七情幹臟腑,憂愁思慮總關心。
外又六淫傷氣血,風寒暑溼火相臨。
膏粱厚味多無忌,勞傷房欲致陰虧。
故將五臟多乖變,自然六腑不調勻。
倡導節制飲食,調寒暑,戒喜怒,省勞役,保護脾胃,用藥物和飲食調治外科疾患。
臨床中所遇到此類患者並不算少,查閱了現代及古代的醫學資料,根據每個病人的身體狀況採用個體化用藥,多數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疾病早期熱毒明顯者,採用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法治療,病程日久多伴有氣血津液虧虛,適宜扶正託毒、涼血活血、軟堅散結治療,如果患者心情煩躁、情緒不穩定,還需要疏肝理氣、行氣化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