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心痛的原因主要有二,即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不榮的原因有二:一為氣血生化不足,無以濡養心;二為氣血雖足,但運輸道路受阻,此雖為不濡養而致痛,但實因不通而致。不通原因亦有二:一為心氣不足無法將赤血周流佈散於外;二為心血輸送至他處的道路受阻。不榮痛和不通痛實則離不開氣、血、痰、瘀、寒、火、鬱矣。脾胃不調所致之心痛亦有這幾種原因,下面筆者將從脾胃的治法上細述之。

補脾養胃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素問·五藏別論》)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胃失受納或脾失健運,脾胃納運失司,則水谷精微生化乏源,無以濡養心而致痛。脾胃生化不足則心化赤為血的功能亦不足,則可見血虛之候,而血主濡之,故可見舌淡苔白,面色萎黃,眼瞼白等。此時應補脾養胃,脾胃生化正常則心化赤功能亦正常,可施以四君子湯,保元湯類補養脾胃以促生化。

化痰健脾 魚生痰,肉生火,若過食肥甘厚味則易痰濁內生,或脾失健運而致痰溼。“味過於甘,心氣喘滿。”(《素問·生氣通天論》)此即因過食甘味而致脾胃蘊溼,氣機不通,心氣不得下達而致喘悶。痰性滑利,隨氣而行,“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素問·經脈別論》)若痰濁隨胃而上於心,阻塞氣血上奉的道路,或阻塞氣血由心下達的道路,不通而致痛。此時應化痰健脾,使脾胃功能正常,以免再生痰濁,加重病情。且脾氣健運亦可助於痰濁的祛除,可治之以二陳湯類化痰利氣健脾。

運脾化瘀 心血的執行除心氣推動外,亦需宗氣的鼓動以行之。“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素問·邪客》)而宗氣是由肺吸進來的天陽之氣與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相合而成,若脾胃虛弱生化不足而致宗氣衰少,不能貫心脈而行血,則可致瘀血內生。《靈樞·刺節真邪》中雲:“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流止。”此時應培補脾胃,使之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化源充足則宗氣亦足,若瘀血之象不明顯,則可單純健脾和胃,因正氣充足亦可將少量瘀血化除,若瘀血現象明顯則可以伍以化瘀之品,丹蔘、桃仁、紅花等,可予之血府逐瘀湯之類。

溫中散寒 心在五行為火,在季應夏,且水谷精微亦需經心火化赤而為血,故心主喜暖而惡寒,若過食寒涼而損傷脾胃陽,寒邪循胃絡入心,則可致經脈收引,氣血留滯不行而痛,“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素問·舉痛論》),此時應溫脾散寒,寒去則氣血執行正常而無痛矣,可施之以理中湯類溫中焦陽氣,散寒止痛。

清胃瀉火 胃為陽明燥土,喜潤而惡燥,若過飲酒類或過食辛辣等飲食不當則易引起胃火。且火性炎上,易循胃絡而入心,除呃逆、噯氣、反酸、食道有灼熱感等胃火之症外,亦可見心煩失眠、煩躁、心胸部灼痛等心的症狀。此時應清胃瀉火,可予之以清胃散類加減,火除則心自安矣。

理中行氣 《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使”“市”可理解為通暢之意,即脾胃居人體中焦,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氣升則肝腎之氣升,胃氣降則心肺之氣降,若脾胃升降失司則可致氣機不暢,心氣不得下通,鬱而為病。脾在志為思,思傷脾,若思慮過度則可致脾氣不行,滯而為痛,“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素問·舉痛論》),此時應理中行氣,可治之以異功散之類,氣機疏通,心氣得以下達則病自除。

85

桃仁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血壓158/98必須吃降壓藥?專家闢謠:不必著急,這7招都能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