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註定會成為未來的一個大趨勢。今天,就怎麼學中醫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學中醫有個層次的問題,道,法,術,器。
道,學中醫的目標。
如果是打算行醫救人,那麼應該學習藥王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不僅要求醫德,也要求掌握精湛的醫術。這就不是通過書本或網路的學習能達到的,還應該實踐,才不致淪為紙上談兵的趙括。
大多數人都不想當醫生,學中醫無非就兩種:
一、學習自我保健養生
二、宣傳推廣中醫文化
前者,需要學習中醫養生的具體操作方法,如艾灸、導引、按摩等等。學習這些方法,最主要的還是實踐,理論只是其次。
後者,如果僅涉及中醫的歷史淵源或知識介紹的,就不需要有實踐經驗,掌握準確的內容就可以了。如果涉及具體的診斷、治療理論或方法,就必須有實踐經驗,不然就是紙上談兵。否則未經驗證過的內容,很容易會讓盲目採納的人受害。
以導引術為例,光學習理論卻不練,沒有一丁點實踐經驗,不知道練功的方法和竅門,又在外面說“八段錦多好多好”,就是誤人子弟。
有志於推廣中醫的人,不僅應該掌握中醫知識,還應該將中醫通俗易懂地告訴別人。
法,學習中醫的過程。
目標不同方法就不同。立志行醫的人,一定要實踐,最好拜個師。
普通人學中醫理論,就要學習中醫的來龍去脈。比如陰陽、五行怎麼來的,為什麼正面為陰,背面為陽?比如,很多人喜歡用脾虛、腎虛、陰虛火旺這樣的診斷名詞,但具體代表什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可能不清楚。不理解這些東西,就不能說掌握了中醫知識,最多隻是記住了。
實踐經驗和理論是有差別的,一個人能把理論講得通俗易懂,不代表他真實的醫術水平很高。很多用藥、用針、按摩的方法,都是日積月累的經驗。一個穴位,老師傅就是比新手效果好,功力擺在那。同樣,很多中醫沒有在久年的實踐中不斷提升醫術,水平也就一般。
判斷醫術水平,一定看口碑,看療效,其它都是虛的。
術,學習中醫的技術。
有人說,學中醫要靠悟性、師傅或修行。
我不這麼認為。
每個普通人都能學中醫,中醫不是某些人的專屬,就是要成為醫術精湛的大醫、神醫,須得三者齊備。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努力和學習的方法。
中醫寶典《黃帝內經》就在那裡,不管怎麼樣,起碼得先看一遍原文,這是基本的學習態度。對自己要學習的內容,先有個大致的了解,看不看得懂另說。
如果完全看不懂,那麼就是基本功的問題,得補一補語文。如果不補,直接去學別人講的《黃帝內經》,那學到的就不是真正的《黃帝內經》,而是他人理解的東西。而這些理解,不一定是對的。
如果大部分看不懂,但是理解了中醫的內容框架,就好辦了:要麼知道自己學不會,沒信心學,放棄了;要麼知道不懂的癥結在哪裡,去補足短板,再回來學。對於學中醫的人來說,只要有心,不存在什麼悟性的問題,只有用不用心的問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現在很多人在宣傳中醫不好學,很難學,要麼是為了掌握話語權,要麼就是為自己找藉口,同時打擊其他人的學習熱情。
器,學中醫的工具。
《黃帝內經》原文、譯文是器,解讀的老師是器,視訊是器,音訊也是器。這些器,都是要為我們學中醫服務的,最終要符合道的要求。凡是有利於實現目標的,都可以用,但是不能被這些器給掌控了方向。
以做《黃帝內經》解讀最流行(未必最好)的徐文兵老師為例,他本人和他寫的書、音訊、視訊、公眾號、學習班,都是很好的學習工具。這些工具裡面,又有高低之分。學習班當然最好,可以向他本人深度學習,但成本比較高。
低成本的工具裡面,最好的是書,視訊次之,音訊最差。音訊、視訊學習,就是當時覺得有道理,最多記住了,但是你很難建立起自己對中醫的理解體系,就是跟著徐老師的體系走。也就是說,你學的是他對中醫的理解。而且,有些內容語音是表達不出來的。
我把《黃帝內經說什麼》《飲食滋味》《知己》《字裡藏醫》這幾本著作都看了,有很大的啟發。
原來拆字也是一個學習方法,知道以後,就不用等《字裡藏醫》續作了,自己就能拆:甲骨文、金文、《說文解字》和其它漢字解讀書籍都能用上。
徐老師的寫作方式,喜歡拆字,講故事,而這些內容都有出處。我們平時都不會涉獵這些內容,所以必然為徐老師所折服。比如他喜歡引用《淮南子》《莊子》《道德經》,也說了書名,我就自己買來看,不用等徐老師了。我還更進一步,《孫子兵法》《千金方》《難經》這些古籍也都買來學習。
當然我也看其它老師寫的文章,有深度的,和徐老師的觀點互參,誰更有道理,我就暫時採納誰的。慢慢地,我就覺得徐老師講的東西,滿足不了我的學習需求。滿足不了我的,就不關注了,過河拆橋。但這樣我對中醫的理解層次,還是比較膚淺的,也沒辦法實踐。
當偶像光環過去之後,我也發現了徐老師的一些錯誤。比如《知己》這本書,他引用了很多西醫解剖學的內容,而實際上他應該引用的是中醫跌打傷科的內容。因為他的侷限性,不了解這些內容,只能用西醫的內容填補。
徐老師為了向福斯普及,這些內容不可能講得很深入,也就是起到方向性、啟發的作用。對於只是想了解一、二的人來說,還是不錯的選擇。真想學以致用,就必須進一步地鑽研。
還有繁體字、拆字的方法,我也發現了問題。有人講繁體字更有文化,看香港、臺灣,未必。字承載的背後是思想,繁體、簡體只是形式。更何況,很多簡體字都來源於古文字,年代比繁體字更久遠。老子寫《道德經》,並不是用繁體字。
所謂的繁體字,最早應該追溯到秦朝統一文字之時,此前被吞併的六國各有文字,有些被合併,有些被改良,有些被廢棄不用了,這些文字就變成了今天所說的異體字、通假字。
盡信書不如無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最後,我發現要真正地學好中醫,就必須回到古人的語境去學習。也就是說,必須重新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經典本身。
當我重新翻開經典之時,發現其實經典本身已經講得非常清楚、明白了。以《道德經》為例,老子一直在換著法子講道德,中心思想沒有變。有些不能理解的內容,主要是因為不能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古文基礎的問題。
這就是所謂的“以經解經”,根本不需要再去借助現代的註釋和解讀去學習經典。自古以來,都是這麼學過來的,現代人能比古人聰明到哪去?
退一步說,如果真的需要註釋和解讀,那麼自古以來就應該有很多相關的著述流傳於世,並且蓋過原著的風頭。諸葛亮、劉伯溫、張良,這些人,哪個不比今天紙上談兵的教授厲害千百倍?
所謂的家傳絕學,肯定是有的,但是這種絕學僅限於他們這一派的理解,並不高於經典本身。誰敢說自己比老子厲害,比孔子厲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由於墨守成規,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必然的事實。沒有家傳限制、非科班出身的人,反而可以跳出原有的思維定勢。
所以,我不認為學中醫需要什麼悟性、名師或家傳。老外有語言障礙都能學中醫,何況中國人?
每一個普通人,只要掌握方法,都可以學中醫,能理解中醫的來龍去脈,並向其它人介紹好中醫。
我現在沒有學中醫,學的是傳統文化,從《千字文》這些蒙學開始,打好基礎。我相信,等我能掌握《道德經》《周易》《莊子》《孫子兵法》這些和《黃帝內經》同源的經典時,回到再去重讀《黃帝內經》,再去學中醫,必然會有不同的體會。
現在,我對中醫的認識,也就是略知一二。導引術我實踐的比較多,其它就只知道個大概。別人問我,不是真懂的,沒實踐過的,沒把握的,我不敢回答。
如果就是了解一些病症的分析和開方,了解一些中醫基礎理論和名詞,在我看來,就不是學習中醫了。
聽聽中醫節目,看看暢銷書,關注幾個公眾號,買幾門知識付費課程,也就是了解。擺弄幾個中醫術語,說點中醫理論,整天覆述誰說的內容,也就是糊弄不知道的人。
任何一個西醫,任何一個有邏輯思維的人,只要有一本手冊,都可以做到。這樣簡單的事情,哪稱得上學中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沒有真正下過功夫,別說自己懂中醫。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憋著,別誤導他人,妨礙他人了解真正的中醫。最要命的是,沒學懂,以為自己懂了,比正規院校畢業的中醫還懂了。
-
1 #
-
2 #
醫生,你自己醫治自己吧
-
3 #
自己給自己辨證冶療。
真正的中醫是不需要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