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隨著生活的改善,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不再是“果腹”,而是追求味蕾的享受。與此同時,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往往使人們忽略了飲食的規律,消化系統的負擔逐漸加重,各種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慢性胃炎是消化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表現為上腹痛、飽脹等消化不良的症狀。對於慢性胃炎的治療,臨床中需結合患者內鏡、病理檢查的結果,進行個體化治療,常用藥物及注意事項如下。

(1)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

顧名思義,該類藥物常用於胃酸分泌較多的患者,如存在反酸、燒心、上腹不適、隱痛、嘈雜、易飢餓等症狀者,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質子泵抑制劑,被稱為“拉唑”類藥物,包括奧美拉唑、泮托拉唑、蘭索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貝拉唑等。通常為晨起空腹一次頓服,但可根據患者病情輕重及發作時間而調整,如病情重的患者可早晚兩次口服,部分患者夜間症狀明顯則可改為睡前空腹口服等。治療療程及如何停藥則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用藥療效等來調整。有些患者服用該類藥物1~2周後自覺症狀明顯改善就不再繼續服藥,往往造成症狀反覆而影響後續的治療效果。因此,患者應謹遵醫囑服藥。另外,行幽門螺桿菌(Hp)檢測(如呼氣試驗等)的患者,需注意停用該類藥至少2周以後方可進行,以防影響檢測結果。

另一類是H2受體阻斷劑,常見的有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此類藥物的抑酸效果不如質子泵抑制劑,常用於一些症狀較輕的患者,或作為部分應用質子泵抑制劑療效欠佳患者的輔助用藥。常於早晚飯前空腹口服,作為輔助用藥時為睡前空腹口服。

(2)抗酸藥

主要為一類含“鋁”的藥物,包括鋁碳酸鎂、硫糖鋁等。用於胃酸過多或者存在膽汁反流的患者。該類藥物根據不同劑型(片劑、咀嚼片、混懸液、顆粒等),可於飯前、兩餐之間或疼痛發作時服用。因該類藥物含“鋁”,口服後可有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吸收,因此用藥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應引起注意。

(3)胃黏膜保護劑

包括膠體劑等一系列藥物,常用於慢性胃炎伴有糜爛、充血、滲出等炎症活動的患者。

膠體鉍劑常見的有膠體果膠鉍、枸檬酸鉍鉀、複方鋁酸鉍等,於餐前空腹口服。需注意的是,服用該類藥物期間可出現大便發黑,如無其他不適則屬正常現象,停藥後大便顏色可恢復正常。另外,該類藥物所含鉍劑部分可經胃腸道吸收,長期服用可發生鉍中毒(面板變為黑褐色)、鉍性腦病等,因此連續服用不宜超過2個月。服藥期間不宜飲用牛奶、酒類、碳酸飲料等,以免影響藥物療效。其他包括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等。按照用藥說明於餐前空腹或餐後口服。

(4)促胃動力藥

主要包括莫沙必利、依託必利、多潘立酮等。用於有腹脹、噯氣、反流、燒心、嘔吐、早飽、上腹痛等症狀的患者,於飯前口服。需要注意的是,多潘立酮(如嗎丁啉)有一定的促進泌乳的作用,哺乳期婦女慎用,乳腺癌患者禁用此類藥物。

(5)解痙藥

常用的有匹維溴銨、馬來酸曲美布汀等。該類藥物可使胃腸平滑肌鬆弛,解除痙攣,從而緩解或消除疼痛。可用於胃酸過多、胃腸痙攣引起的上腹痛、噁心、嘔吐、腹脹等。通常匹維溴銨於進餐時服用,馬來酸曲美布汀根據情況可於餐前或餐後口服。

(6)助消化藥

為一類消化酶製劑,主要有胰酶、多酶片、複方阿嗪米特等。用於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不同藥物根據情況於餐前或餐後口服。

(7)根除幽門螺桿菌(Hp)治療藥物

有胃黏膜萎縮、糜爛或有消化不良症狀的患者可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根除治療後,患者消化不良症狀可得到長期緩解,胃黏膜的充血、糜爛、萎縮等組織學變化得到改善,對預防潰瘍和胃癌有重要意義。根除方案常為3~4種藥物(三聯、四聯方案)。根除幽門螺桿菌

(8)針對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的藥物

目前常用的有葉酸、微量元素硒、維生素B12、某些中成藥等。除根據患者不同臨床症狀採用上述各種藥物外,還有一些針對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的藥物。其中葉酸的療效在不少臨床研究中得到肯定,但治療過程中仍需根據個體情況調整,如定期檢測血清葉酸水平,調整用藥劑量等。

(9)抗抑鬱/抗焦慮藥

如舒必利、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等。某些消化系統疾病也屬於“心身疾病”。對於有明顯精神心理因素或睡眠障礙的患者,用藥的選擇及療程根據個體情況而定。

10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第一章 醫藥學的起源 3外治法和針灸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