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糖友們,你們是如何選水果的呢?“根本不敢吃水果,用蔬菜代替了”“甜的水果不能吃,不甜的可以吃”“GI高的不能吃,GI低的可以吃”(文末有彩蛋哦)!

其實這是很多糖友在挑選水果時所面臨的誤區,事實上,甜≠含糖量高,含糖量高≠升糖快。今天就分享給大家一個最全面的吃水果指南。

我總結了兩句話:“三看兩減測指標,兩餐之間血糖穩”

什麼水果可以吃?

一、看含糖量

含糖量高的食物少吃,含糖量低的食物可以吃,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最直接、準確的辦法是檢視《中國食物成分表》。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熱帶水果如榴蓮、香蕉、波羅蜜、椰子含糖量較高,桃子、李子、杏含糖量較少。大家有沒有疑惑,“怎麼有些吃起來很甜的水果,反而含糖量很低呢?”,西瓜的甜人人都愛,含糖量居然是最低的,這也就說明了水果甜不甜和含糖量並沒有直接關係。

原因如下:

1. 糖的種類不同

水果中糖的甜度一般為,果糖>蔗糖>葡萄糖,如果水果中果糖含量較高那就更甜一些。

2. 酸味物質不同

想象一下,我們做糖醋帶魚時,如果先加了醋,是不是甜味就被掩蓋了一部分?水果也是如此。

總的來說,選水果不能按照甜不甜來判斷含糖量!

二、看血糖生成指數值(GI)

GI是指攝入含有50g碳水化合物的該食物後,身體2小時後的血糖上升水平。反應的是血糖上升的水平,葡萄糖最快,GI值被設定為100。

糖友挑水果,當然要看GI值。

GI>70為高GI食物;55~70為中GI食物;GI<55為低GI食物

然而這種判斷方法犯了一個經典錯誤:“沒有劑量的推薦都是耍流氓”。這個數值的前提是同樣含有50g碳水化合物的GI值,實際上,水果和水果之間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並不同。

舉例來看,哈密瓜比香蕉的GI值高,那應該首選香蕉嗎?未必。因為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香蕉是約為2根,而這測量的是吃下去一斤半哈密瓜之後的GI。

也就是說,吃0.5(半)斤和吃1斤水果能一樣嗎?因此,糖友們不能完全依據GI值選水果,同時還要考慮吃進去的份量!

三、看GL(血糖負荷)值

GI值有著明顯的缺陷,所以營養專家們便引出了GL的概念。

GL=GI*一定重量中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糖)/100的含量。

當GL≥20為高GL食物,食用該重量的食物對血糖反應明顯

當GL<10為低GL食物,食用該重量的食物對血糖反應影響不大

例如100g葡萄含有碳水化合物10.3g,因此100g葡萄的GL就是4.4,所以吃100g葡萄對血糖的影響不大。

對於糖友來說,選擇水果時要選擇GI值和GL值都低的水果,吃得多了,攝入的糖分也就多了,一定是不利於穩定血糖的。

說了這麼多,到底糖友應該怎麼吃,吃多少水果?

一、控制攝入量

一般來說,糖友每天將水果的量控制在200g以下,不會對血糖造成太大的波動。糖友們可以在家裡準備個食物秤,吃前稱一稱,稱的次數多了,大概就對份量有了概念。

二、減少主食量

對於糖友的飲食調整,需關注整體膳食的平衡,多吃了些水果,那麼根據食物交換份法,主食的量也要相應減少,以免總能量超標。一般200g的水果要減少25g左右的主食。

吃水果的注意事項

一、測血糖

糖友在吃水果前一定要先監測自己的血糖。當空腹血糖在7.8毫摩爾/升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在10毫摩爾/升以下,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在7.5%以下時,可以吃水果。

二、兩餐之間吃

飯後來個大果盤似乎是家庭聚會、外出就餐的常態,朋友也會招呼著“來來來,吃點水果消消食兒”,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科學,對於糖友來說,更不利於血糖控制。

吃飽飯後由於能量的攝入使血糖升高,這時候再吃水果會進一步升高血糖,建議糖友在兩餐之間吃水果,通常這時血糖高峰已經過去,更適合吃水果。

三、不要榨汁喝

糖友應該明白,加工精細度越高的食物,GI值也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被我們消化吸收,引起的血糖反應也就越大。

新鮮完整的水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這些物質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延緩血糖反應,而榨成汁的水果,膳食纖維減少,飽腹感也減少,更容易引起血糖波動。

四、不能用蔬菜代替

有的糖友認為“吃水果這麼多講究,乾脆不吃了,就吃蔬菜就得了”。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

水果和蔬菜是兩個不同的品類,營養價值各有特點,不能替代或長期缺乏。

水果中的有機酸含量豐富,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增進食慾,有利於食物的消化。

另外,水果一般生吃,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價值。

總的來說,糖友要攝入一定量的水果以保證營養素均衡,但切記要注意以上提到的這幾點,並且在選擇水果時要同時看GI值和GL值。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100克和200克該水果的GL值的大小,這樣你就明白,每種水果都能吃,就是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攝入份量。

彩蛋來啦!100g食物份量舉例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醫生苦勸:腦梗很危險,5種人尤其要當心,別因疏忽害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