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常聽老人講“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民間也常常流傳著“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語。養生專家也認為,“春捂”這種民間的傳統習慣有一定道理。

春天到了,但還是要注意保暖啊

“春捂”好處:

1. 有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體總要保持體溫恆定,依靠的是血管收縮、面板出汗、增減衣服等來維持;過早地減掉衣服,破壞人體恆定溫度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2. 有利於抵禦風寒,同自然界一樣,人體在春天開始復甦,毛孔張開,若減衣過快,當冷風襲來,就能長驅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3. 有利於適應季節的變化,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春捂”捂哪裡?

1. 捂頭頸

頭頸部暴露在外,易受寒冷侵襲,早春天氣乍暖還寒,早晚低溫,細菌病毒活躍,人容易生病,捂頭頸,可以避免感冒、氣管炎等疾病發生。

2.捂肚臍

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3.捂背

背為督脈之海,也是陽脈之海,是一身陽氣彙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機率;後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有礙升發。

4.捂腳

傳統養生專家主張“下厚上薄”。人體下身的血液迴圈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穿鞋露腳踝,過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褲、穿上小船鞋,甚至露出小蠻腰,這會使患關節炎或多種婦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溫馨提示:

ü 是否春捂,還應根據天氣而定,做好未雨綢繆;

ü 一般來說,春季晝夜溫差較大,當日夜溫差>8℃,要適當捂;

ü 暖春到來,連續幾日氣溫>20℃,就不能捂了;

ü 出現倒春寒時,要恪守春捂之道;

ü 氣溫回升,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高齡再捂14天以上,方能適應。

“倒春寒”防四病

春天到了,氣溫逐漸升高,面板細胞漸漸活躍,毛孔舒張,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疾病的“偷襲”。以下4類疾病尤其該警惕:

呼吸系統: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

受到冷空氣刺激後,會導致氣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損,繼而氣道反應性增高,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因此氣溫驟降時,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覆或加重。每個人對這些刺激的反應不一樣,有家族史、體質敏感的人會嚴重一些。

給您支招:

寒冷天氣,體質弱的人最好減少出門時間,出門時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視頭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著涼。

心內科:冠心病、心力衰竭

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另外,呼吸道感染多發易誘發肺炎,這也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成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重要誘因。

給您支招:

老人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藥控制血壓。如果有胸悶、隱痛或心慌等情況,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要格外重視。

神經內科:警惕腦卒中

春季是腦卒中高發季節,特別是許多老人是晚上上廁所或早上一起來就發生中風了。這段時間晝夜溫差大,低氣壓、高溼度,都容易刺激體內控制血管活動的神經,造成小動脈血管的持續痙攣,使得血壓驟然上升。

給您支招:

一旦發現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一側面部

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楚、眩暈伴嘔吐等症狀,必須高度警惕,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中風急救分秒必爭做到三早:早識別、早求救、早溶栓。

消化內科:“胃病”發作

低溫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迴圈,從而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

給您支招:

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腹部受涼。在飲食上要注意暖胃養胃,多喝熱水,少吃冷食,按時吃飯。運動要適量,不宜大量運動出汗太多。

疾病發生是多因素的、存在一定聯絡的、季節性的,所以 我們應加強“四季養生保健”。當前春天到了,“春捂”只是有效的防範措施之一,同時注意飲食起居和必要的藥物調節,增強人體正氣,從而保證人體的長年健康。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長期失眠怎麼辦?改善睡眠的12個措施,一定有對你起作用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