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三問,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同樣吃火鍋,為什麼有的人一吃就胃痛,有的人吃了就啥事沒有?
同樣熬夜,為什麼有的人第二天就長痘痘,有的人面板卻依然光滑?
同樣是感冒,為什麼有的人不吃藥過幾天就生龍活虎,而有的人吃藥打針一週都不見效?
各位殊不知,其實每個人的身體素質與其自身體質有很大關係。每每出現以上問題時,西醫可能及時給予了溫暖和緩解,但卻始終剜不了根,下一次還會再犯,而中醫卻能實實在在做到“治標又治本”。
在中醫學上,人的體質可分為九種,當然不排除某些人可能是多體質複合型的一類,但是每個人的體質並不是生下來終身不變的,中西醫研究表明,人的體質會隨著環境、生活方式、營養攝入等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那麼九大體質都有哪些特點?又該如何給予調理?今天就來跟各位分享一下。
1、【平和體質】
體型正常,身體素質好,不愛生病。
常見表現:性格活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和有神。
調養方式:正常飲食,三餐定量定時,多吃水果蔬菜、五穀雜糧,少吃過於辛辣刺激的食物。
2、【氣虛體質】
元氣不足,愛出虛汗,容易疲乏。
常見表現:精神不振、氣短、容易感冒、易患胃下垂等。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調養方式:多吃益氣健脾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香菇、大棗、桂圓、蜂蜜等。平時可用艾灸足三裡穴調養。
3、【陽虛體質】
手腳易冰冷,胃部、背部、腰膝部怕冷。
常見表現:肌肉鬆軟不實,耐夏不耐冬。舌淡胖嫩,脈沉遲。
調養方式:多吃甘溫益氣的食物,如蔥、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吃生冷寒涼食物如黃瓜、藕、梨、西瓜等。多晒太陽(曝背)、撞背(振奮督脈陽氣)。可經常用艾灸關元、命門、足三裡。
4、【陰虛體質】
怕熱,手腳心易發熱,面頰易潮紅,眼睛乾澀,面板乾燥,口乾舌燥,喜冷飲。性情急躁,外向好動。
常見表現:耐冬不耐夏。易虛勞、失眠。常便祕或大便乾結, 舌紅少津,脈細數。
調養方式: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比如綠豆、冬瓜、芝麻、百合、地瓜、山藥;多吃藕、竹筍、荸薺、菱角等水裡的的食物。少吃性溫燥烈的食物。可經常艾灸大椎,神闕,關元,足三裡,湧泉穴。
5、【痰溼體質】
體型偏胖,腹部鬆軟肥胖,容易睏倦。面板易出油,眼睛容易浮腫。
常見表現:喉嚨裡有痰,口黏膩或甜,愛吃肥肉、甜品,舌苔厚膩,脈滑。
調養方式:飲食清淡,多食蔥、蒜、海藻、海帶、冬瓜、蘿蔔、金橘、芥末等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食物。痰溼體質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溼,化痰去濁,可經常艾灸脾俞穴、胃俞穴。
6、【溼熱體質】
臉部容易出油,容易生粉刺、瘡癤,口內容易有異味。
常見表現:身重睏倦,大便黏滯不暢,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溼,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調養方式:飲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戒除菸酒。不要熬夜、過於勞累。可選取帶脈,艾灸三陰交、足三裡。
7、【氣鬱體質】
性格多內向,體型偏瘦,容易多愁善感、心慌、失眠。
常見表現: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此類體質人多發癌症,要注意!
調養方式:多吃小麥、蔥、蒜、海帶、海藻、蘿蔔、金橘、山楂等行氣、解鬱、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飲茶、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料。氣功、太極拳、瑜伽等有氧運動效佳;這種體質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持心情良好,必要時可配合心理疏導。可艾灸太沖穴、心俞穴、天突穴、列缺穴、三陰交穴。
8、【血瘀體質】
刷牙時牙齦易出血,眼睛常有紅絲,面板容易乾燥、粗糙。
常見表現:容易煩躁,健忘,性情急躁。易出現瘀斑,膚色、口脣黯淡,舌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
調養方式:可多食黑豆、海帶、紫菜、蘿蔔、胡蘿蔔、山楂、醋、綠茶等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鬱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豬肉等,並保持足夠的睡眠。要進行有氧運動。 可艾灸三陰交,血海,合谷,曲池,足三裡。
9、【特稟體質(過敏體質)】
對花粉或某些食物過敏等,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
常見表現:面板易起抓痕、紫斑。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症及藥物過敏等。對外界適應能力差,季節變化,易引發宿疾。
調養方式:飲食清淡、均衡,粗細搭配適當,葷素合理。少吃蕎麥、蠶豆、白扁豆、牛肉、鵝肉、茄子、濃茶等辛辣之品、腥羶發物及含致敏物質的食物。可艾灸肺俞、大椎、膏盲、腎俞這些穴位調養。
對了,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醫生不用來”,所以建議大家購買艾灸時一定要選擇儲藏三年的陳艾,
少於三年或大於三年的那都是扯淡,因為中醫學講“七年治病,求三年之艾”,原因在於三年以下的艾絨陽性臺足,大於三年的艾絨缺失更多的醫療價值,所以如果可以,推薦各位使用目前市場上口碑還不錯的久和艾灸,使用超級簡單,點燃後貼在穴位上即可,一個人也能操作,每個穴位一貼就夠了,大人小孩都能安全使用。
最後給各位看看古代有關艾灸的記載:《扁鵲心書》“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黃帝內經》裡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養生圖文資訊,特別是當涉及食療、藥品、配方、鍼灸技術等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冶療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非專業人士請勿隨意使用!若有侵僅請聯絡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