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疾病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現代的傳染病,在中醫的書籍裡稱為“疫”“痢”“瘴疫”或“瘴癘”等,統稱為瘟疫。瘟疫最大的特點是發病迅速,傳染性強,病情危重凶險,且經常大範圍暴發流行。可以說,自人類誕生以來,便一直受到瘟疫的威脅,而且瘟疫一旦暴發,將給人類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比如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鼠疫)”,總計奪走了超過2 500萬人的性命。

中國也不例外,根據《中國疫病史鑑》的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進一步的分析表明,中國歷史上的瘟疫以肺型為主,歷史上3~20年就會發生一次,主要集中在冬春季節。

雖然每次瘟疫都會奪走無數人的生命,但這並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沒有阻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由於中醫的有效預防和治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

在一定程度上說,中醫藥的發展,就是從和瘟疫的鬥爭中實踐出來的,每一次與瘟疫的鬥爭之後,都積累了防治方法,並不斷湧現出名醫名方,直到今天,這些防治方法仍然適用,甚至有些耳熟能詳的中藥方劑,為老百姓津津樂道。限於篇幅有限,以下簡單介紹幾個在與瘟疫鬥爭中成名的醫家與藥方。

張仲景與傷寒經方

張仲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與華佗是同一時期的人物。他廣泛收集醫方,寫出的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成為“方書之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該著作中的方劑,普遍被稱為經方,創造了很多劑型,流傳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撰寫該著作的序言中指出:“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說的正是傷寒類瘟疫流行,導致家族中眾多族人死亡,於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研究此類瘟疫疾病的治療。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實踐,書中詳細記載了該類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並創制了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麻杏石甘湯、腎氣丸等經典方劑,直到今天,其中的理論和方藥仍指導著流行性出血熱、猩紅熱、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治療。

太平惠民和劑局與人蔘敗毒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是宋代官方組建的機構,主持編撰了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編著的成藥標準,即經典醫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書籍中收載的方藥以丸劑和散劑為主,相當於當時的中成藥,而人蔘敗毒散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首方劑。人蔘敗毒散又名十味湯,該方是由人蔘、茯苓、甘草、羌活、獨活、川芎、前胡、桔梗、枳殼等中藥組成的散劑,使用的時候取用少許加生薑、薄荷一起煎煮服用。原著中記載該方治療“傷寒時氣”,所謂的時氣就是感受時邪的傳染病,症狀表現為: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噦寒熱等。

關於方名,之所以叫“敗毒”,是由於古人認為瘟疫之邪是感受了一種“疫毒之氣”,治療的方法就需要化解毒邪,取名敗毒散。從方劑的組成來看,這首方劑是治療以寒溼為主的傳染病的專方。據記載,在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江南淮北等地方出現了瘟疫,沿途都有相似的病人,人們限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的醫生用這個方劑,大鍋煎煮,廣佈施藥,凡服用的人,均痊癒,因此這個方劑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現代認為,該方具有益氣解表、散寒除溼的功效,用於治療正氣素虛又感受風寒溼邪所致的氣虛外感證。

李東垣與普濟消毒飲

李東垣,又名李杲,是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河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著述很多,影響較大,主要有:《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祕藏》《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活法機要》等。他學醫於張元素,盡得其傳而又獨有發揮,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脾胃內傷學說,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李東垣雖然以內傷雜病的治療為主,但對於外感瘟疫的治療也是頗有建樹的,其中,對於大頭瘟的治療可見一斑。大頭瘟,即現代的流行性腮腺炎。據記載,公元1202年,出現了一場大規模的瘟疫“大頭瘟”,病人剛開始時會感到身上發冷,渾身沒有勁,很快頭面部就出現腫大的症狀,腫脹的眼睛難以睜開,而且腦袋也變得比平時大,緊接著會發熱、咽喉疼痛、呼吸困難,最終很快病情惡化,甚至死亡。李東垣根據臨床觀察和實踐,創制了專方治療,就是《東垣試效方》記載的普濟消毒飲,該方由牛蒡子、黃芩、黃連、甘草、桔梗、板藍根、馬勃、連翹、玄蔘、升麻、柴胡、陳皮、殭蠶、薄荷等藥物組成,該方劑施救後,很快得以控制。現在,這首方劑不僅用於治療腮腺炎,而且凡是頭頸部、面部的各種腫物,從中醫角度辨證為邪熱毒火所致者,都可以應用。

葉天士與甘露消毒丹

葉天士,清代著名醫學家,出生於醫藥世家,12歲時隨父親學醫,在父親去世後,為了生計開始行醫應診,因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虛心好學,師門深廣,從12歲到18歲,他先後拜過師的名醫就有17人。他治療瘟疫見長,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途徑,並且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成為辨治外感溫病的總綱。他所撰寫的《溫熱論》,為中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基礎。

葉天士根據自己的認識和實踐,創制了名方甘露消毒丹,由飛滑石、淡黃芩、綿茵陳、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連翹、白蔻仁、薄荷、射干等藥物組成,具有利溼化濁、清熱解毒之功效。該方是治療溼溫時疫、溼熱並重的方劑,故清代名醫王士雄譽之為“治溼溫時疫之主方”,主要針對感受了溼疫之邪,出現發熱、肌體痠痛沉重、口渴、小便黃赤,或咽喉疼痛、全身黃疸等症狀。古人認為,溼熱蒸騰,更加烈日之暑氣,相互作用,人在呼吸之間,口鼻受其邪氣,從而發生溼溫疫癘之病。現代醫家臨床將此方用於治療腸傷寒、急性胃腸炎、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鉤端螺旋體>

3328
最新評論
  • 1 #

    仲景一書幾千年,瘟疫傷寒驗方編。家族當中備一本,何愁瘟鬼踏踵門。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女性:香郁年華,撥慢時光之鐘之9件大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