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元氣之本
脾胃學說的一箇中心內容,就是脾胃元氣論,這是人體發病與否的根本問題。關於元氣之說,《內經》、《難經》早已提出,前者為“真氣”,後者為“原氣”,而共同點是重視腎氣。東垣發展這一理論,他重視內因在病變中的作用,認為無論內傷或外感發病,都是由於人體氣虛。即疾病的形成,是由於氣不足,而氣之所以不足,是因脾胃損傷所致。如書中《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曰:“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
又《脾胃虛實傳變論》曰:“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可見他認為脾胃是元氣之源,元氣又是人身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疾病便可以發生。因此,必須注重脾胃,這是東垣脾胃學說的基本論點,同時提出了臨床上脾胃病處理的常法。如胃病則溼勝,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洩瀉,治從平胃散;脾胃不足,土不生金,則肺脾氣虛,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洩瀉,或皮毛枯稿,發脫落,治從黃芪建中湯;或脾胃不足,陽虛不能生陰血,治從本證中摘取四物湯一二味,使陽生而陰長;或脾胃真氣虛弱,氣短脈弱,治從四君子湯;如脾溼下流,下焦氣化不行,或渴或小便閉澀,赤黃而少,治從正藥中摘取五苓散一二味,化氣利溼。東垣將上述治脾胃病的常法稱為五證五藥。
然而,東垣又認為:脾胃有病與其他臟腑不同,脾為中土,其病每無定體,臨床中應考慮到肝、心、肺、腎的有餘與不足,或補或瀉,但必須抓住脾胃這個重點。這種精神淵源於《內經》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即“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按照這種理論指導用藥,療效遠較上述一般處理為佳。書中列舉“脾胃不足”、“心火亢盛”、“肝木妄行”、“肺金受邪”、“腎水反來侮土”的證候變化,以及君臣佐使的常用藥物,這是《脾胃論》辨證用藥的基本部分,亦是全書的重點。東垣所制諸方,大多是從這個基礎上演繹發揮的,他經常結合四時氣候的變化,進行具體用藥,這些便是東垣治脾胃病的變法,應當重點領悟。
脾胃不好的人該如何調理呢?
1,想要減少脾胃的負擔,就要細嚼慢嚥,最好坐下來,像老奶奶一樣,從容地、慢慢地吃掉桌上的食物。
周圍的人常問我脾胃平時喜歡什麼樣的食物啊?那我告訴大家,脾胃最喜歡吃細碎的食物,吃東西時細嚼慢嚥可以減輕脾胃的工作量,不至於把它累壞了。
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隨著快節奏生活的到來,現代人吃飯的速度也跟著越來越快了,不管是大魚大肉,還是蔬菜水果,大多放到嘴裡還沒有嚼幾口就直接進去了。用“圓圇吞棗”來形容現代人的飲食特點,一點兒都不無過。為什麼會這樣啊?他們急啊,急著上班,急著工作,急著喝酒,急著打麻將…….所有的一切都是快節奏的。
可以說,快節奏的生活讓現代人的脾胃直接受累。想要減少脾胃的負擔,就要細嚼慢嚥,就要坐下來,像老奶奶一樣,從容地、慢慢地吃掉桌上的食物。
國外醫學史上曾經有這樣一段記載:有一位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論親自進行試驗:他每餐不過30口,但每口食物都要反覆咀嚼,直到嚼得很細很細才嚥下肚。數十年過去了,他雖然變得老了,然而他的健康狀況卻明顯好於同齡人。可以看出,細嚼慢嚥於我們的身體極為有益。
《醫說》中指出:“食不欲急,急則傷脾,法當熟嚼令細。”《養病庸言》中也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嚥下。”明朝的《昨非庵日篡》雲:“吃飯須細嚼慢嚥,以津液送之,然後精味散於脾,華色充於肌。粗快則只為糟粕填塞腸胃耳。”您若想進一步證實慢食的學問,還請翻開猶太教法典,書中曰:“慢食者長壽。”因此,我們要養護脾胃,在食物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易消化,溫度適宜、不燙不涼,可口的食物;在進食方式上,要嚴格遵守細嚼慢嚥的原則。
此外,對於一些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平時吃一些粥湯類和細碎稀軟的食物是很好的養護方法。你看,那些剛出生的小孩,脾胃的功能都是比較弱的,所以他們在剛出生時只能靠母乳餵養,然後才慢慢地去喝粥,再去吃一些細碎稀軟的食物,直到生長髮育到一定程度,脾胃功能健全了才能吃乾飯。
食物療法
食物療法其實就是藥物治療的一個補充。不是大魚大肉的食療,是指補充活性繡球菌的飲食,按每千克體重0.1~0.2克的標準給予(如一個體重70千克的人,每天可攝入7~14克),因為其含有豐富的多糖,能夠殺死大腸桿菌、幽門螺桿菌,增強胃動力,養護腸胃。
因為藥物治療也有一定的失敗概率,並且藥物治療通常就只是殺菌,而食物療法 是在殺菌的基礎上,還改變胃內環境,讓幽門螺桿菌沒有適宜的生長環境,這樣以後就不會再生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