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脾臟不好,不知道該怎麼調?一個穴位幫你搞定。
脾臟除了主運化外,還有其它生理特性與功能,下面為大家一一詳解。
脾主生血
《靈樞》記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意思是說:位於中焦的脾胃接納飲食水谷,並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在氣化的作用下,變成紅色的液體,就叫做血。
《景嶽全書》裡也說:「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這說明了脾臟具有生血的功能。
若脾生血不足,就會因為血虛而且出現:頭暈眼花、面色、脣舌、頭髮、指甲顏色發白等症狀。那麼出現了血虛的表現,是不是就應該補脾呢?
雖說脾為生血之源,但並不是只要表現出血虛的症狀,通過補脾就能解決。
如果區域性有瘀堵,導致血液供不到位,從而引起區域性表現出血虛的症狀,這時再怎麼補脾也是沒有用的。因此,在補脾前要分清楚是不是真的脾虛了。
脾主統血
「統」有統攝控制的意思, 血液之所以能在脈管中執行,而不溢位管外,有賴於脾臟的統攝作用。脾臟具有統攝和控制血液在脈管中正常執行的能力,便概括為脾統血。
若脾虛了,其統攝能力減弱不能統血,血液就會溢位脈道外,引發各種出血證,如便血、崩漏、月經淋漓不盡、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紫癜等。
脾藏意
《靈樞·九針論》記載:「五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歷代醫家認為,脾所藏的「意」,有記憶、思維兩方面的含義。
記憶的功能正常與否與脾胃功能有關,若脾胃功能正常,氣血生化旺盛,髓海充足,思維敏捷,則記憶能力強;若脾虛運化失健,氣血生化不足,精不足髓海不充,記憶能力就會下降。
《類經·本神》裡說:「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心有所向,但還沒定下來,就稱為「意」。這可以用「糾結」一詞來概括,久思傷脾,平時想太多、思慮過重,對脾的傷害是很大的。
所以,大家凡事都要看開一點,不要老是糾結某件事,或者鑽牛角尖。
脾主肌肉
清代醫家唐容川說過:「肉是人身之陰質,脾為太陰,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脾之氣分,主生肥肉;脾之血分,主生瘦肉,因此脾臟氣血的盈虧,關乎軀體肌肉的盛衰。
此外,肌肉分佈於內臟和筋骨的外圍,具有保護和固定的作用,正如《靈樞・無變》雲:「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
若肌肉失養,腠理不固,則外感病邪容易乘虛而入,因此身體肌肉不健實的人,就比較容易生病。
想要肌肉強健,一味補脾就能做到嗎?當然不是,還得通過鍛鍊、健身等方式來實現。
平素體質偏弱的人,應該多運動來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如跑步、拳擊、太極拳、八步金剛功、八段錦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我之前也推薦過一個強身健體的小方法:取站姿,全身放鬆,吸氣時手足攥緊,呼氣時慢慢放鬆,如此反覆。每天堅持十分鐘,就能升發陽氣、加強氣血的運化。
脾開竅於口
《太素·臟腑氣液》言:「脾足太陰脈,上膈夾咽,連舌本,散舌下,故得氣通口也」,因此說脾開竅於口。
口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為:「進水谷、辨五味、泌津液、磨穀食、出語音」。若脾臟健康旺盛,不僅食慾味覺正常,還能正常分泌津液,促進食物消化,連說話的聲音都沉穩有力。
口腔分泌的津液可以促進食物消化,這個津液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口水,中醫將其稱為涎。脾是主涎的,因此脾虛的人,涎液分泌少了,也容易出現食不知味、如同嚼蠟的情況。
還有的人總喜歡吐口水,這不僅是個人素質的問題,很可能是這類人脾胃有溼熱,涎液分泌過多所引起的。小孩子嘴角上經常掛著口水沫,其實也跟脾胃溼熱有關。
導引按蹻調脾胃
有不少人反映,自己總覺得脾胃不舒服,但是又分不清到底是脾氣虛、脾陽虛,還是脾胃有溼熱,不知道該如何調理。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個所有脾臟功能不適都適用的穴位——陰陵泉。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是一個綜合性特別強的穴位。如果想調脾,不知道選哪個穴位合適,用陰陵泉肯定沒錯。
不管是平時多慮、愛糾結,還是容易胃脘脹滿、食慾減退、腹痛洩瀉,或是形體消瘦想要長胖,又或是需要解決牙齦萎縮問題,都能通過導引按蹻陰陵泉來進行調理。
定位
有人反應,這個穴位不好找,我教大家一個簡便的方法:翹起二郎腿,用手扣住脛骨內緣,如何手沿著內緣朝膝蓋方向上推,推到推不動的地方,就是陰陵泉位置。
操作方法
找到陰陵泉後,用中指指尖輕輕點按這個穴位,中指指尖朝向膝蓋,保持點按姿勢30-6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次補法。(女性生理期禁止用導引按蹻補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