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接經”針法首見於張壁的《雲歧子學醫新說》,可惜此書已軼,該針法被收錄在羅天益的《衛生寶鑑》中。
具體操作:按照十二經輸注的順序,選取井穴,根據陰證和陽 證,辯證選取起始穴,陰證自少商穴始至大敦穴止,陽證自至陰穴始至少澤穴止。依次針刺,不留針。
臨床上對“大接經針法”進行初步的臨床觀察,療效肯定。
大接經針法一般針對的是難治性疾病及久病。
《靈樞·小針解篇》說“結雖久,猶可解也;疾雖久,猶可畢也”。 又說“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告誡我們醫者不要輕言放棄。
但是,為什麼要取井穴,而且一定要按照十二經輸注的順序,對 於陰證、陽證選用特定的起始穴呢?既往多強調。久病成瘀、久病入絡,到底瘀、絡在何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靈樞》指出“夫四末者,陰陽之會也,此氣之大絡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針刺治病的機理是“通其血氣、調其營衛”, 針調的是營衛,所謂治神,最重要的是守住針下的營衛之氣,若四末陰陽之會絕,十二經不得相輸,則胃中營氣何以佈散周身?若經脈中營氣匱乏,針刺失去了取效的物質基礎,必然不效。
解決的辦 法是從四末人手。“通其血氣”,使十二經氣血相輸如環,經脈中營氣充盈,針下神來,自然“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
對於取井穴的問題,《內經》言:“病在藏者取之井”。有人理解為, 用井穴只治療髒病,其實不然,腑病和外經病依然可治。這牽扯到對“藏”,“府”二字的理解。“藏”言陰,“府”言陽,只是強調病在陰分,病深而已。
為什麼要根據陰證、陽證選取特定始穴。按照十二經輸注的順序進行針刺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 五》言“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經脈不通,筋骨不營故偏身痿軟不 用。在治則上應通其經脈,引胃氣以溫四肢、營筋骨。手太陰脈起於中焦,先承胃氣,與手陽明會於大指次指之端,沿十二經依次流 注。所過之處,經脈充盈,筋骨得養。而陽熱之證先取至陰,則是因 為足太陽膀胱經秉承寒水之性,其位至高其性至寒,可以引足太 陽寒水循經脈流注周流全身,則有陽熱之處,得寒則平,如此則陰 陽平衡,熱不復矣。要理解這一點需要抓住關鍵字J引”。十二經 雖首尾相接,氣血流注,如環無端,但各經屬性不同,功能殊異,每 經歷一次陰陽交會之後性質即有變化,所以在循經取穴時始穴不 同,作用是不一樣的。